“以前農村養的都是土豬,喂的都是米糠、紅薯、苞谷等,從來不喂豬飼料。”林琪金說,市面上銷售的豬肉,90%以上是飼料喂養的瘦肉型豬,雖然瘦肉率高,但是口感卻不夠好,也不夠香。林琪金決定,首先在自己的家鄉永川收購土豬肉,“真正的土豬肉,只有深入農村收購,才能找到貨源。”
顧客清晨6點來排隊
背后的奧秘挺簡單
依靠親戚朋友東拼西湊借來的15萬元,2008年9月,林琪金在渝北的第一家名叫“琪金食品”的豬肉店開張了,賣的就是從永川老家收購的土豬肉,為了迅速打開市場,價格和周邊農貿市場賣的普通豬肉相差無幾。
賣豬肉,這是一個辛苦的行當,通常是早上六點天沒亮就開工,運回來的豬肉還沒有剃毛,豬肚、豬心等副產品也沾滿了豬油、豬血。林琪金要自己動手把豬肉清洗干凈并且分割切好,搬上貨架。賣豬肉自然少不了吆喝,他就站在店門口大聲叫賣。
每到下午,他又要出門去收購土豬,然后運到屠宰場去守著殺豬,一等就是凌晨一兩點。“頭一個月幾乎每天如此,起早貪黑,我一天只能睡三四個小時。”林琪金說。
不過,讓林琪金自己都想不到的是,由于貨真價實,這家豬肉店一開張就異常火爆,每天早上6點多鐘就有人排隊,上午9點過肉就賣光,成為了當地的一大奇觀。“每天算下來,要賣出10多頭豬。”林琪金“豬肉王子”的稱號,也在當地傳開了。
統一裝修統一著裝
“豬肉倌”斯文有禮
首戰告捷后,這位“豬肉王子”開始了擴張腳步,當年就又開了5家店,隨后很快又殺入了渝中區大溪溝、江北觀音橋、南岸區步行街以及巴南、沙坪壩等地。他的連鎖店,開一家火一家,已基本覆蓋了主城各區。
從一開始,林琪金的肉店經營模式就與其他農貿市場的肉攤有所不同,比如采取連鎖直營模式,所有柜臺均統一裝修,服務人員統一著裝,每賣出一塊肉都有收銀小票。在這里,一線賣肉的“豬肉倌”說起話來斯文有禮,不少還架著眼鏡。這一銷售模式也改變了“豬肉倌”光著膀子大聲吆喝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