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沒有認識到錯誤根源何在”
“扎小人”等行為在都市人群中隱秘流行,不僅源于它是低成本的復仇行為,也源于人們一直以同樣的偏執思維思考問題,不能意識到自身的問題是錯誤的根源。
瘋狂、殘暴的行為值得深思,雖然在本報記者與心理咨詢師的交流中,他們認為這種權利不能被剝奪,但長此以往,很有可能扎針的行為會從隱蔽走向現實行動,害人害己,危害社會。
監管缺失,購買源于“復仇”成本低
就像淘寶店家所說,在淘寶售賣巫毒娃娃似乎并不違法。記者在淘寶20類禁止銷售的物品中,沒有發現迷信、詛咒類商品。
去年10月,張華發現女兒在淘寶上購買巫毒娃娃,懷疑其會給女兒心靈成長造成不良影響,便舉報了一銷售巫毒娃娃的電商,但淘寶判定張華敗訴,且沒有給出敗訴的理由。事實上,商人“以牙還牙是這個世界運作的正常方法”、“恨他你就扎他”等赤裸宣傳,無疑是違反社會道德的。
經濟評論員岑嶸認為巫毒娃娃的熱銷主要是因其用較小的成本實現了“復仇”的心理。“無論在原始社會還是現代社會,人們都有一些無法采取行動實施報復的仇恨。比如一個弱小的部落被一個強大的部落掠奪, 如果實施報復就會導致這個部落的滅亡。假如復仇這件事情是個自由市場, 那么那些報復成本巨大的行為,實施起來效率低下, 便會被市場淘汰。而扎小人只是用了非常小的成本(幾乎可以忽略),實現了較大的收益(想象著仇敵被祖咒而死的快感),因此作為經濟人的選擇就是扎小人。”
從迷失已久的獸道鬼道中步入“人道”
《紅樓夢》中薛蟠的媳婦金桂在枕頭下發現一個插了五根針的紙人,認為是寶蟾下的鎮魘法;《大紅燈籠高高掛》里,頌蓮的丫環妒忌主人,扎了一個布人,上面寫著頌蓮的名字,胸口上插滿銀針下毒咒。驚蟄日一大早,香港鵝頸橋下,20多名拜神婆化身“專業打手”,手操舊鞋爛鞋,打殘打爛放在磚頭上的紙公仔,代客痛打“小人”……
從古代到現在,從文學到生活,扎小人、打小人在中國從不少見。
在古代,巫術曾長期被當作非常嚴肅正經的國家大事,或者是部落、團體、家庭中的頭等大事。但因眾所周知的原因,巫師往往失敗,但為什么數千年來人們還會篤信巫術呢? 我國電視英語教學的先鋒廖康在闡述宗教與巫術名作《金枝》的書評中寫道,這不僅因為人們的思維方式相同,沒有認識到錯誤根源何在,也有偶勝因素在作怪。就像現代人出于好奇或游戲的心理去算卦一樣,九次算錯了,他們都不在意,甚至會完全忘記,但一次算對了,他們就會牢記一生,堅信算卦多么靈驗。當然,有時巫術產生的心理作用也可能增進戰勝疾病的信心或加強求生的意志力。但扎小人行為成為惡毒、黑暗的心理宣泄,一直是被歷代官府禁止的。
周作人曾深刻地論述道,對中國人而言,大多數底層民眾從宗教中吸取的恰恰不是佛法的思辨、理性、平等、慈悲、智慧等內容,而是硬把它降低到與自己的根基、民族性相適應的原始巫術的水平。他為此非常傷感,所以格外注重啟蒙民眾的理性、普及教育、推廣科學,以追求使人們從迷失自我的獸道、鬼道步入“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