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調查
“帶薪高溫假”
看上去很美
放與不放成為企業“良心活”
千名員工放假十天,工資、高溫費照發……正當“火氣旺盛”的烈日炙烤得人們喘不過氣來的時候,杭州某企業給全體員工放帶薪“高溫假”的消息著實讓網友羨慕嫉妒了一把。“高溫假”,在法律法規中并無明確規定,然而相比起每月幾百元的高溫費來,適度而行的高溫假更能體現企業管理的人性化和生產規劃的科學性。量力而行的“高溫假”,不失為三伏天里能讓企業、職工“雙贏”的高溫福利。“帶薪高溫假”有無借鑒意義,還需要哪些制度保障?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
極端高溫下的“帶薪高溫假”
7月以來,杭州持續出現罕見高溫熱浪天氣。極端高溫條件下,部分企業推出的“帶薪高溫假”立刻引發各界關注。記者從杭州西湖電子集團了解到,從7月26日到8月4日,該公司近千名員工集體放“高溫假”,這期間時間可以自由支配,而工資、高溫補助等照常發放。此外,寧波、湖州等多個城市部分企業也相繼推行了“帶薪高溫假”,在網上引發不少網友羨慕。“一來員工能避高溫,二來機器設備可以得到調適。”一位南京擎天科技有限公司的員工介紹,“高溫假體現企業人性關懷。”
“帶薪高溫假”離勞動者有多遠?
記者從杭州市總工會了解到,高溫天氣下,即使一部分企業落實了高溫補助,但是對勞動者高溫下的休息權仍難以做到有效保護。
高溫補貼僅僅是用工單位對高溫下勞動者的一種“經濟補償”。實際上,勞動者高溫下的健康權和休息權更需要被重視。
然而,“帶薪高溫假”并未形成一種明確的有法可依的機制。“放”與“不放”,多半是企業高層的權力。“不但沒有享受過高溫假,高溫天氣,我們反而更忙碌。”杭州一家快遞公司江西籍員工小吳訴苦道。
由于停產放假帶來的成本頗高,多數企業不愿意舍棄利益為員工放假。有人為一家放“帶薪高溫假”的服裝廠算了一筆賬:7天的產值,算上補貼費、廠房空置費,損失達100多萬元。因此,要不要在極端高溫條件下為體恤員工放“高溫假”,成了企業的一個“良心活”。
而作為勞動者,大都擔心爭取高溫福利會威脅到自己的“飯碗”,從而主動放棄維權,而監管部門又不能及時發現,使高溫條件下勞動者權益幾乎處于無保護狀態。一些城市出現的勞動者中暑死亡案例呈上升趨勢。
由于高溫天氣下,“宅經濟”“高溫經濟”呈快速上漲態勢,一些戶外工作的勞動者反而更加忙碌。現實情況是,這部分最需要“帶薪高溫假”的勞動者,如快遞員、送水工、空調安裝員等,處于高溫連續作戰狀態,卻很難得到休息或補貼。
高溫下勞動者權益仍需制度“護航”
據浙江金道律師事務所律師夏家品介紹,雖然《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無“高溫假”的相關規定,但是2012年出臺的《防暑降溫措施管理辦法》則規定,日最高氣溫達到40℃以上,應當停止當日室外露天作業;日最高氣溫達到37℃以上、40℃以下時,用人單位全天安排勞動者室外露天作業時間累計不得超過6小時,連續作業時間不得超過國家規定,且在氣溫最高時段3小時內不得安排室外露天作業。
文/新華社 記者 魏董華 王俊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