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殺熟”誘騙:家長成“沉默的羔羊”
隨著張素霞販嬰案的逐步水落石出,人們發(fā)現該案中的一個重要細節(jié),那就是被拐嬰兒的家長都是在張素霞的誘騙下主動放棄了小孩,從而給了張素霞作案得手的機會。以剛剛被解救的一對雙胞胎女嬰為例,這兩名女嬰剛出生,張素霞就對產婦王某和其丈夫祁某謊稱兩個嬰兒共用同一條臍帶,誘騙這對夫妻放棄了嬰兒,隨后轉賣給了山西的人販子。
記者在采訪中發(fā)現,張素霞之所以能夠屢屢誘騙成功,在于其熟人和醫(yī)生身份讓一些家屬對她的話深信不疑。產婦董珊珊就是因為張素霞是其公公同村同學,而在7月15日找到張素霞要求住院分娩,并在孩子出生后對張素霞的關于孩子有病的話深信不疑。事后孩子的父親來國峰滿心愧疚地說:“我不配做他的爸爸,我咋能因為別人的一句話就不要我娃……”
按照相關規(guī)定,即使新生兒被發(fā)現有疾病或者死亡,孩子都應被送回家屬手中。而在本案中,許多家屬聽到張素霞的說法就被“嚇蒙了”,不僅沒有人求證,甚至沒有提出再看一眼自己的孩子,而是輕易將親骨肉交給了張素霞“處理”。
“產婦患有梅毒、乙肝,新生兒不能排除傳染病的可能性,且新生兒患有生殖器畸形,很難成活,即使成活也要花費幾十萬元,在社會上難免受到歧視。”這是犯罪嫌疑人張素霞誘騙來國峰一家人放棄孩子時的說辭。
陜西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石英認為,這套說辭抓住了農村群眾的心理特點,“患有傳染病”和“生殖器畸形”會讓家屬覺得生出殘疾孩子讓鄉(xiāng)親們恥笑,而“花費幾十萬”的說法則利用農村群眾“怕花錢”、“花不起錢”的現實,對他們形成了強大的心理壓力,從而作出放棄決定。
傷天害理:“技術權威”成販嬰黑手
從一名“白衣天使”到販賣嬰兒的犯罪嫌疑人,目前她已被刑拘。作為富平販嬰案的關鍵人物,張素霞到底是個什么樣的人,她為何會走上販賣他人親骨肉的不歸路引人關注。
在醫(yī)院同事眼中,張素霞是不折不扣的技術權威。如果不出意外,張素霞到2013年9月底就該退休,屆時她的職稱也將從副主任醫(yī)師升至主任醫(yī)師,讓人很難相信她會做出如此傷天害理的事。
而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張素霞最開始給人“處理”新生兒純屬“幫忙”性質,其中包括幫助一些有難言之隱需要找人收養(yǎng)孩子的產婦。但在2008年,一位在醫(yī)院分娩的山西產婦給張素霞指了一條發(fā)財的“明路”,從此將她拉入了拐賣嬰兒的產業(yè)鏈。在已經查實的兩起拐賣嬰兒案中,張素霞先后以誘騙的手段將一名男嬰和一對雙胞胎女嬰通過“人販子”拐賣到河南、山西、山東3省。其中的男嬰在短短20天時間里被轉賣3次,輾轉3省。
拐賣新生兒給張素霞帶來的無疑是巨大的經濟利益,在已經查實的兩起販嬰案中,她將兩名嬰兒“出手”的價格分別為2.16萬元和3萬元。不難想象,如果涉及張素霞的26起案件中哪怕只有一部分查實,她的收入也是相當可觀的,而這也許可以解釋她的犯罪動機。
(據新華社西安8月10日電 記者石志勇、付瑞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