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
商品
包裝廉價紀念品高價售出
警方在調查中發現,該公司推銷的所謂收藏品均是收購于本市一些集幣市場和舊貨市場以及紀念品制造廠家的廉價品。公司對低價的商品進行包裝,并配上自制的收藏證書向客戶高價銷售。這些商品包括了郵票、紀念幣、玉器和玉璽等,其中還有一些沒有授權的假冒產品。
在生意越做越大后,韓某的公司開始在全國各地的電視臺大量投放廣告,并創辦網站推銷產品,通過網絡、電視和電話三位一體的手段大肆銷售,非法獲取了巨額的利潤。警方查獲的該公司相關資料顯示,其在4個月內交易3萬余筆,僅僅一個區域部門內的電腦所存交易記錄就顯示交易額達兩億余元。目前,涉案的具體金額仍在進一步統計中。
信息
技術部非法收集公民信息
承辦此案的民警介紹,華夏國博公司組織結構十分嚴密,內設技術部、營銷部、售后服務部、財務部和組織部五大部門。其中最為核心最為神秘的就是技術部,負責收集公民個人信息。
技術部一共由7個人組成,而為了避免被人發現,這個部門的辦公地點設立在了遠離公司本部的豐臺區成壽寺路上。“每天早上8點前,技術部的負責人張某都會提著一個裝滿白色單子的箱子放到老總的辦公室內。”民警透露,張某一般都會趕在所有員工上班前將信息單送來。“他平常只穿著便服,而且從不和任何人說話,所以公司內的大部分人都不認識他。”
這些白色的單子就是技術部收集來的公民個人信息單。這些信息都是這7個人通過互聯網等途徑非法獲取的,他們收集之后通過分揀和整理,將信息表分好區域,然后每天由張某送到總部。
營銷
話務員每天打數百個電話
當民警進入華夏國博公司辦公地的其中一層時,發現現場有一百多人在忙碌地打電話推銷紀念品。與普通電話不同的是,這些電話是一種只能打出不能打進的撥號器。
話務員每天來上班以后,每人領取8張公民個人信息單、共240個人的電話,之后分別撥打。記者在這些信息單上看到,每張單子都有個人簽名。民警透露,為了統計績效,每完成一個單子,公司都會讓話務員在上面簽上自己的名字。當這個月的業績全部完成后,這些公民個人信息單將會全部銷毀。
每張單子都整齊地印有30個公民的姓名和電話,并且詳細地標注了公民的家庭住址,其中一部分還寫明了公民的職業和工作單位。如果事主掛斷電話,話務員會在信息單上標注“掛斷”;如果事主說忙,沒工夫接電話,話務員會標注“一會打去”。而當這個電話的事主對話務員所推銷的物品感興趣,話務員便會用紅筆標注上“興趣”。而一旦被標注,話務員會不斷地給事主打電話,直到物品被銷售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