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機場T3停機坪一保潔員昨遇雷擊身亡(圖)]
[高溫預警:今日浙蘇徽鄂湘贛局地仍將保持40-42度高溫]" />
□揭秘
監測雷電指導電力搶修
雷的數量如何統計?
6月啟用新系統“捕雷”
昨天打了多少個雷,這竟然也能統計,是靠人工數的嗎?還是用什么專業設備監測出來的?
國網北京電力科學研究院工程師李春生昨天告訴了記者答案。自今年6月1日起,北京電網新一代雷電監測系統投入運營,使得精確“捕雷”成為現實。昨天的落雷數量,就是該院根據雷電定位系統統計的。而這個系統的運行,目前李春生在負責。
李春生介紹說,這套監測系統設計的初衷是保障電網安全,但客觀上起到了精確統計雷的效果,在它的實時監控下,北京市哪兒落雷、什么時候落雷、落了多少雷,全部一目了然。
進入新世紀之后,電力系統對雷電的監測便開始越來越借助科技手段。到今年6月1日,新一代雷電監測系統投入使用后,在李春生的電腦上,就能實時監控全市范圍內的雷電落地情況。
怎樣保證統計范圍?
6個監測站分布北京邊緣
雷電監測主要靠的是分布在郊區的6個探測站,而位于南三環的中心站主要負責儲存和定位。李春生介紹說,“這6個探測站,就像支在魚塘里的竹竿,竹竿漁網密布。雷電落在地面上,就像魚兒進了網,想跑掉,幾乎是不可能的。”
他進一步介紹,6個探測站都可以接收雷電波形,而且接收范圍達到幾十至上百公里。雷電也是一種電磁波,當有雷電落在地面上,電磁波會沿著地面向360度傳播,一旦有三個或三個以上探測站監測到,就可以經過系統運算確定這個雷電的位置。
位于郊區的探測站位置還有沒有什么講究呢?李春生說,在能保證通訊、電源、網絡的基礎上,探測站分布在北京市郊縣,從地圖上看,在北京市版圖的邊緣,“這樣可以保證幾乎不會落下一個雷電,每一個落在北京市的雷電都會被系統精確記錄位置和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