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媒體報道甘肅、陜西、江蘇、重慶、河南等一些省市有些醫保定點藥店,可用醫保卡購買日用品等物品。醫保卡購物、買保健品,甚至套現的一些報道,這幾年屢見不鮮。各地有關部門也打擊了不少套現案件。為何此類現象屢禁不絕?除了監管難,是否還有別的原因?
醫保卡購物“經久不衰”
“醫保卡不只是用來購物,也有許多情況是購藥,然后倒賣,這不是一個新現象新問題,這個問題與醫保制度的年齡一樣長。”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社保所所長李珍長期關注醫保體系建設。
據她了解,不只是持有人通過不當手段利用醫保卡獲利,還有人利用他們的醫保卡從事套利活動,形成一個利益鏈條。比如某人醫保卡內有1000元,希望以現金形式提取出來,于是他買1000元的藥品,將藥品賣給專門從事倒賣藥品的“黃牛”變現,“黃牛”將藥品賣給需求方,形成所謂的利益鏈條。甚至還有人將醫保卡租給他人,讓他人利用。
據報道,去年8月,江蘇省無錫開發區人民檢察院對一起收醫保卡后套現獲利的案件提起公訴,在這起案件中,兄弟兩人收醫保卡后套取藥品販賣,20天非法牟利20余萬元。今年初,廣西南寧市人社局聯合市公安、工商、藥監、城管、衛生等部門采取聯合行動,對市區內黑中介收取醫保卡套現、無證經營等違法行為進行執法檢查。在檢查中發現,一些“醫保卡套現”的“經營者”公然在大街上“招攬生意”。
每人卡中“沉淀”千元
醫保卡套現問題與卡內個人賬戶余額過多有關。
我國的城鎮職工醫療保險由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組成,個人賬戶的資金包括職工個人每個月的繳費和企業的繳費,約為職工工資的4%。如果不看病的話,一年的積累相當于半個月的工資。
退休職工不用繳費,從各地的政策看,從社會統籌劃入老年人個人賬戶的資金會大于這個數,數量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