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解放碑街頭,工作人員正在幫受調查的市民填寫調查問卷。記者甘俠義 攝
調查
時下,不少三、四十歲的中青年,他們是家庭的支柱,處于事業穩步上升期,逐漸成長為社會精英,有一定話語引導力;對生活品質有了更自我的判斷,渴望認同。然而不進則退的危機感和競爭環境,讓他們常處于高度的精神壓力下,在人生中的每個節點,他們似乎又都比別人“晚一步”———結婚晚點、生育晚點、下班晚點……被一些人戲稱為“晚點族”。
近日,重慶晨報輿情調查中心聯合“調研吧”網站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超七成受訪者感覺身邊存在“晚點族”,超六成人承認會推遲結婚與生育計劃。這一結果在本周一的《重慶晨報》刊發后,引發市民熱議。
為了全面了解中青年的生活狀況,昨天,《重慶晨報》攜手萬科的調研團隊,到市內各大商圈、寫字樓,進行了為期兩周的“晚點族”壓力現狀大型調研活動。隨訪記者發現,中秋節臨近,約四成“晚點族”會繼續“晚點”,無法與父母團聚。此外,不少“晚點族”雖感嘆婚姻、工作壓力太大,但不少人表現得很樂觀、進取、理性、堅韌,對未來充滿憧憬。
要加班,沒法回家過中秋
在調研活動中,記者隨機訪問了30名年輕人后發現,有20名受訪者表示平日里“經常加班”,平均每天的加班時間為1小時~3小時。并且,月收入超過5000元的人群,加班時間明顯多于收入在5000元以下的人。
明天就是中秋節,對于“是否會在中秋節回家與父母團聚”,約有四成受訪青年表示“不會”。除了一小部分是因為家在外地,覺得假期太短、回家太費周折以外,大多數受訪者都明確表示“中秋節會加班”,沒辦法和父母團聚。
在被問到“哪方面的壓力感覺最大”時,多數受訪者表示最大壓力來自“工作”和“婚姻”。
為工作,她推遲婚期3年
“原本我28歲就和男朋友打算結婚,因為工作,一拖就是3年。”李莉今年31歲,從事金融行業,每月幾乎有一半時間都在外地出差,并且男友的情況和她差不多。
李莉說,三年前她還只是一名普通員工,剛好那時有機會升職做主管,不過卻要經常出差。“當時我們想著還年輕,又處于事業上升期,肯定不能放棄這個機會。”于是,李莉就過上了“打飛的”的生活。
如今,雙方家長都催著兩人趕快結婚,李莉和男友都感到糾結和無奈。“如果結了婚,肯定得要孩子,到時候幾頭都照顧不好。”李莉說,現在雖然辛苦一點,但收入增加了,生活“中產”了,其他事情晚一點又何妨呢?記者羅清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