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城市居民素質,
是城鎮化的最難點”
記者:城鎮化是我國發展的一個大趨勢,您認為城鎮化的目標應該是什么?
文國瑋:新型城鎮化應該是高質量的城鎮化,要追求五個目標。第一是要有好的經濟效益,沒有高質量的經濟生產力,城鎮化無法發展。第二是要追求優良的城市環境,就是我們常說的綠色、生態、環保。第三是要有完善的城市服務功能。包括完善的基礎設施、完善的城市管理和人性化的社會服務。
在目前城鎮化的過程中,我們比較關注這前三個目標,但忽視了另外兩個重要的目標:
第四個目標是要追求更高的城市居民素質,不能大量的人進到城市里來,城市居民的素質反而下降了。城市居民素質包括文化科技水平、社會道德風尚和法律知識以及居民的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城市意識和行為準則。
隨著現代化進程,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進入城市,要達到作為一個“城市人”所應該具備的“城市居民的素質”,就需要進行教育。“進城”需要有一定的科技和文化基礎水平,如果你一字不識,或者對新科技沒有一個基礎的了解,到了城市里很多設施都不會用,就會需要很多人為你服務,這肯定是不行的。同時,城鎮居民應該擁有基本的道德風尚和法律意識。也就是說,城市的人需要遵守城市的行為準則,恰恰這個問題,在城鎮化進程中是最難做到的。
第五個目標是要追求城市區域內的城鄉發展的平衡協調。在這個平衡協調的過程中,在農村可以形成一個反吸引力,吸引一部分人留在農村。這一點,現在我們也遠遠沒有做到。
記者:為何說提高城市居民素質是城鎮化最難的一環?
文國瑋:由于生產方式和生活習慣的影響,以往傳統農村人的意識是一種個體意識,而城市人需要社會意識。在農村人向城鎮轉移的過程中,如果這種意識不轉變,就會帶來很多不適應城市的行為舉動,給城市、給自己帶來很多問題。
城鎮化是雙向的。我們目前更強調的是單向的城鎮化,這種單向的城鎮化中,又特別強調人口城鎮化。似乎把農村戶口轉成了城市戶口,就是城鎮化了,這種觀念是錯誤的。
城鎮化不但要將城市經濟社會發展所需要的人口從農村引進來,還要將他們變成城市人。
計劃經濟時代曾經有一輪城鎮化的過程,城市經濟發展需要的勞動力,是有計劃地從農村選拔優秀的青年,到城市進行文化、技術培訓,合格后上崗,逐漸轉變為城市人。可現在,一個農村人只要有個落腳點,甚至還沒有落腳點,都可以往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跑。而我們的城市管理缺失,對這種流動方式缺乏管理。導致需要到城市來,能夠到城市來的人,未必真的能到城市里來;那些不需要來,還沒有能力來的人,反而來了一大堆。這樣就造成了現狀無序的人口流動。
目前城鎮化出現的各種各樣的問題,正是由于對城鎮化的這些深層次問題的理解太膚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