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漢語》退出人大必修課 學生發網文質疑學校不重視母語 學校稱改革源于課程多次綜合排名墊底
導讀:近日,一則《慢一點:人民大學的“國際化”》的日志在人人網上被眾多網友轉載。日志中提到,《大學漢語》從下個學期開始將不再開設,對比此前高考改革中語文分數增加的變化,不少人大學生都表示困惑,為何在高中地位提高的語文,在大學卻越來越不受重視?昨日,中國人民大學校方表示,《大學漢語》的課程并非取消,而是從下個學期開始由必修課改為選修,有興趣的學生依然可以選讀。
事件
《大學漢語》“消失”
網上引質疑
“最近一周人大的校園里發生了很多大事:大一新生增加了晨讀,學校決定明年4月底全校的空調安裝完畢,還有《大學漢語》取消了。”10月25日,人大2013級中共黨史系研究生王昆在人人網上發表了一篇名為《慢一點:人民大學的“國際化”》的日志,直指人大不該為了追求國際化而取消《大學漢語》。“那節讓我執著地選了三個學期才選上,每一節都得到洗禮的課沒有了。”一名人大學生在自己人人網的主頁上這樣感慨《大學漢語》的取消。“漢語都成選修了,那為什么英語還是必修?”“高考語文都漲到180分,英語降到100分了,我們怎么不好好重視呢!”更多的學生都在對比英語質疑學校對漢語的重視程度,同樣是學生的必選課,為何只調整《大學漢語》而不是更給學生壓力的《大學英語》?
記者了解到,在高中階段,語文、英語、數學在學生課表中所占的比重大致相當,但進入人民大學,除了部分專業需要修讀數學外,全校學生共同的必修課就是《大學漢語》、《大學英語》和《大學體育》這三門。根據授課老師和上課時間的不同,大學語文每個星期有11節大學漢語課,而每個學生每周必須上一節,四年至少要修2個學分的《大學漢語》。一位人民大學大三的學生給北京青年報記者分析,如果《大學漢語》取消了,很多專業的必修課中就不會再有語文教學,即便《大學漢語》變成了選修課,也很難保證學習語文的時間能比現在更多。目前人大人文類的選修課包括通識教育大講堂、人文藝術類和原典選讀類三種,《大學漢語》變為選修之后極有可能歸為人文藝術類或者原典選讀類,目前學校的要求是這兩類至少各選滿4個學分,像《弘一大師與佛教文化》、《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等課程目前都屬于這兩類選修課。在總的選修學分不變的情況下,和一些更有吸引力的課程擺在一起,學生未必去選《大學漢語》。
現場探訪
上座率僅七成 講詩歌平仄無法吸引學生
據了解,人民大學《大學漢語》任課老師只有三位,雖然統稱為《大學漢語》,但三位老師的授課內容并不相同,王漫宇主講現代漢語和修辭語法,王以培主講詩歌,朱子輝則以教授古代漢語為主。人民大學信息管理學院的陳同學說,據她所知,朱子輝老師的課最受學生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