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韓建議北青報記者最好還是走法律途徑,“我覺得你最好還是去問問律師,現在國家管的特別嚴,而且專業醫鬧的收費價格也不低,你最后得到的賠付價格搞不好還不夠支付醫鬧的。”說罷,他熱心地遞上名片,“有什么事兒你就打我電話,我給您免費支招。”
記者觀察
官方設立專門機構解決醫患糾紛
解決醫患糾紛,并非只有向非法職業醫鬧求助這一條路。實際上,2011年5月30日北京正式成立了北京市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兩年以來結案3442件,患者獲賠1.8億元。
“如果對醫院的治療結果不滿意,可以向第三方調解機構尋求幫助,我們醫調委正是這樣的機構。但是,目前不少患者并不清楚醫調委的作用,以至于發生糾紛時還總是訴諸于不正確的解決途徑。”北京市醫調委常務副主任劉方在接受采訪時對北青報記者說道。
據劉方介紹,過去醫患之間發生糾紛后,各家醫院自行處理解決,由于解決醫療糾紛的方式和程序不盡相同,可能會造成‘大鬧大賠,小鬧小賠,不鬧不賠’的惡性循環。同時給職業醫鬧提供了可乘之機。調解機制的介入,在醫患雙方之間架起了溝通的橋梁,在調解時雙方地位對等,使得和解變得可能。調解的成功有利于有效緩解醫患關系。
醫調委一位一線調解員向北青報記者表示,“以前我曾接觸過不少醫鬧。我記得有起人民醫院的案子,一名醫鬧來做代理,他說是患者的干兒子;在同仁醫院的一起糾紛案中,我又見到了同一個人,他又變成了患者的干爹,這些醫鬧在糾紛中充當的是專業代理人的角色。我們呼吁患者在遇到糾紛時,訴諸合情合法的解決途徑。”
“這兩年,我們觀察到職業醫鬧的數量在逐漸減少,近來警方也在進行調查,打擊專業的醫鬧組織。如果更多的患者能意識到醫療糾紛調解機構的作用,相信醫調委能夠協調、幫助醫患雙方進行協商,取得一致意見,消除爭議,社會上的醫鬧行為或許會有所降低。”劉方表示。
新聞內存
全國各地屢次發生“醫鬧”事件
2011年5月,江西上饒市人民醫院,一名15歲患者因病搶救無效死亡。5月30日,患者之父突然糾集近百人,用白布、花圈封堵上饒市人民醫院大門、門診部大門,并圍攻門診部、六樓和七樓辦公室、住院部。
2012年3月29日,廣東省電白縣一名1歲多男童疑因重型“手足口”病,經搶救無效死亡。死者家屬以醫生診斷不準確為由,組織約30到50人到電白縣人民醫院兒科門診鬧事,驅趕門診醫生和病人,打砸門診辦公設備。
2013年8月17日,湖南省湘潭市中心醫院連續發生醫務人員被打事件,后經調查發現,打人者系湘潭市政協機關聘用司機曾橋梁,其多次以“市長熟人”身份刁難醫護人員。
2013年10月17日,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西院一名患者因病重轉至該院重癥監護室,后因搶救無效死亡。該患者的六七名家屬不顧醫護人員阻攔,闖進重癥監護室進行打砸,并對在場醫務人員拉扯打罵。
文/北青暗訪組
攝影/北青暗訪組
¥收費標準 付費形式 醫鬧參與人 服務內容 備注
300元/人/天 日結 老年人中老年婦女 不參與暴力打鬧,在醫院門口或醫生辦公室外靜坐 不包含午餐費用
500元/人/天 日結 年輕男子 不定時在醫院辦公室出沒,影響院方正常工作,給醫護人員造成精神威脅
不定 一次性付費 社會人士 打擊報復醫護人員 若因雙方肢體沖突造成醫鬧受傷,還需給醫鬧支付醫療費用
制圖/黎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