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是同盟,雙方聯手對付中國是正常的,但是美國會控制日本,不允許日本以發動戰爭的方式與中國對抗。
《中國經濟周刊》:近來德國已要求美國解釋“竊聽門”事件,您認為美國的竊聽舉動會對美國產生哪些影響?
閻學通:美國不會改變對世界的監聽,除非它沒有了這種能力。這一事件使美國的國際形象受損,使其正義性受損,而且影響了與傳統盟友的戰略關系。
美國竊聽事件給了中國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經驗教訓:當我們強大以后,絕不能像美國那樣去監控全世界。監控全世界所帶來的后果就是你在跟全世界為敵。
奮發有為的外交新政
隨著中國實力的不斷增強,周邊外交的重要性日漸凸顯。如何構建一個更加穩定的周邊外交網絡,成為中國外交面臨的重要課題。
今年以來,新一屆中央政府領導集體大力推進周邊外交,進入10月后更是對東南亞進行了一系列密集訪問:10月2日至8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對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進行國事訪問,并出席在印尼舉行的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第二十一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
10月9日至1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出席在文萊舉行的第16次中國—東盟(10+1)領導人會議、第16次東盟與中日韓(10+3)領導人會議和第八屆東亞峰會,并對文萊、泰國、越南進行正式訪問。
在10月24日至25日召開的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明確強調,要更加奮發有為地推進周邊外交,為我國發展爭取良好的周邊環境,使我國發展更多惠及周邊國家,實現共同發展。
在閻學通看來,中國的外交政策正在發生著方向性的根本變化。
“從韜光養晦變成奮發有為,這是中國外交政策的一個重大變化,甚至可以說是一個質的變化。”閻學通直言,“過去之所以要韜光養晦,是因為我弱你強,我們向國際社會示弱,顯示我們對所有的事情不介入。而如今的奮發有為則是要向周邊國家顯示我們的關系是‘我強你弱’,這是根本性質上的變化。”
《中國經濟周刊》:中國的外交政策從原來的韜光養晦變成如今的奮發有為,這可以理解成是一種變被動為主動的外交策略轉變嗎?
閻學通:我們不能簡單地把這種變化理解成是外交策略變得更加主動,它實際上是一種方向性的變化。過去我們幾乎對所有國際問題的態度都是不介入,只和其他國家搞經濟合作,不談外交問題,而現在則是經濟和安全問題并重,甚至安全問題還要更優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