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生就是研究伙伴關系”
上世紀90年代回到國內,劉忠范實現了兒時理想,成為老師開始培養自己的學生。20年來他始終認為,老師和學生就是研究伙伴的關系,而不是“老板”和“打工仔”。他認為年輕人最重要的品質是誠實和堅持,誠實面對別人,誠實面對自己,誠實面對科學,找到自己所鐘愛的興趣并不懈地堅持下去。
劉忠范多次強調“熱愛”,是因為他希望能夠引導學生找到自己的樂趣,把學生培養成有獨立精神的科研工作者。他的學生,大部分都在從事科研工作。劉忠范被稱為“拼命三郎”。他坦言并不喜歡這個稱謂,因為科學研究是有階段性的工作,有時需要一鼓作氣把實驗做完;科研又是一種有創造性的勞動,該玩的時候好好玩,該工作的時候就認真工作。為此他帶著自己的團隊組織豐富多彩的業余活動:大家在球場上廝殺,在郊外春游,在舞臺上表演節目,當回到實驗室時,每個人又全身心地投入到科學研究中。
在國外時,北大化學系教授蔡生民多次動員劉忠范回到祖國;劉忠范回國后,又為他提供了施展才華的舞臺。劉忠范曾經被蔡教授的愛才如命所打動,如今也在做著同樣的事情,積極吸引優秀人才回國。劉忠范鼓勵自己的學生出國,而出國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回到國內,充分發揮所學,對自己、對國家都有利。
“人才決定潛力,機制決定效率,文化決定高度。”這是劉忠范的人才觀,也是他作為一個教師和學術帶頭人所信奉和實踐的準則。
當選院士是件“水到渠成的事情”
劉忠范說自己是“各種人才計劃的直接受益者”,也感慨自己運氣好。他把運氣好歸結為一種“選擇和判斷的能力”。當面臨選擇時,選對了就是運氣好。劉忠范認為自己的幸運在于一直做著喜歡的事情,從沒有想過要獲取什么,但執著和單純的努力卻幫助他得到命運的垂青。
2009年,劉忠范被評為“科學中國人年度人物”,2011年獲得中國化學會—阿克蘇諾貝爾化學獎,并當選中科院院士。在他心里,學者應該專注于學問;院士是一個崇高的稱號,選上是件“水到渠成的事情”,而不應是追求的功利目標。他希望自己還是最初的那個“自己”,做好學問,在推動學術發展的同時把年輕一代帶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