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全國統考減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語等科目社會化考試一年多考。”
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涉及的教育改革領域內容,引起教育界人士的關注。
業內人士稱,“文理不分科”的改革,是中國教育制度與國外接軌的體現。
據了解,美國大學錄取新生的標準包括:高中畢業前一年的學年平均成績、學術能力評估測試(SAT)的成績及學生的社交參與能力等。在英國,高中生對科目選擇的自由度也很大。
“這是中國教育方針戰略的重大進步,雖然不能說使我們在考試形式與考試機會上與國際完全接軌,卻在理念上邁出了一大步。”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宋偉指出。
人才是國家的核心競爭力。中國在人才方面不僅要在量上取勝,更要從質上取勝。
“文理不分科”將培養更多綜合型人才。宋偉認為,“不分科”對人才素質教育、通才教育的需求,對未來人才在學習的深度、方法及知識結構的定位提出了新的要求。
學生將成為這項改革的受益者。“既減輕了學習負擔,又能提升分析和解決綜合問題的能力。”宋偉說。
中國礦業大學的研三學生劉茜十分贊同這項改革,她認為,“從中考開始,考試科目的設置就容易讓我們形成偏科,未來不分科,能完善學生知識結構”。
談及對教學的影響,湖南師大附中地理特級教師梁良糧坦言,已經形成工作定式的管理者和老師,需要轉變思想,打破既有慣性。
因為中學階段分科大多在高三進行,因此對大部分學校而言,現有的師資力量足以應付文理取消分科后的教學要求。
不過,也有不少人希望保持“文理分科”,持這一觀點的人普遍認為,如果高考的人才評價取向不往多元化發展,選拔人才的方法不往多樣化方向探索,考試科目的增加對學生意味著更大壓力。
北京某建筑企業職員陳然來自山東,他說,自己文科基礎差,若高考加上文科的話,“壓力山大”。
“取消分科會增加學生負擔,對于高考這種選拔性考試,不論學習幾門課程,學生都是每分必爭的。”正在復習考試的高三學生黃文說。
不過,宋偉說,文理不分科的前提是減少科目,加強和拓寬對學生基礎科目的教學,關注學生的基礎知識儲備,關注他們的學習方法和習慣的培養與形成,將使他們受益終身。(記者 謝立言 史衛燕)
實習編輯 夏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