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沈陽11月29日電題:在老工業基地做好“中國夢”——訪中共遼寧省委書記王珉
新華社記者馬義 陳夢陽
中共遼寧省委書記王珉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遼寧在實現中國夢的歷史進程中最現實的任務就是,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加快全面振興老工業基地,進一步增強全省人民的自信心、自豪感和幸福感。
得益改革開放,遼寧逐步擺脫“東北現象”
記者:遼寧先后遭遇“東北現象”、大規模國有企業改革、國企職工失業下崗等難關,近幾年逐漸走出困境,連續實現經濟快速增長,人民生活日益改善,您認為主要得益于什么?
王珉:和全國一樣,遼寧取得今天的成績,也是得益于改革開放。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中央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以來,我們逐步擺脫了“東北現象”的困擾,努力建設國家新型產業基地和經濟發展的新增長極,實現了老工業基地浴火重生,取得了全面振興的重要階段性成果。2012年,全省地區生產總值2.48萬億元,是2003年的3倍(按可比價格計算),年均增長12.9%,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5個百分點;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十年間年均分別增長13.5%和13.1%,都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十年來,遼寧省國有大型企業公司股份制改革基本完成,一批骨干企業實現了聯合重組,民營經濟占全省經濟總量達到63%;自主創新能力顯著提升,高新技術產品增加值增加近15倍;累計就業再就業1120萬人次,城鎮登記失業率下降了1.1個百分點;集中解決了困難群眾住房90.5萬戶。
政府松綁,進一步釋放市場活力和經濟增長潛力
記者:中央提出,要加快轉變政府職能,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遼寧將如何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王珉:政府要減少對企業經營活動的干預,簡化審批,為公平競爭創造良好的環境。我理解,放活微觀必然的要求就是政府松綁,向市場和社會讓位,把市場活力和經濟增長潛力進一步釋放出來。遼寧省近年來多次出臺文件,不斷向縣區放權,同時減少審批事項。日前,我們又出臺了《遼寧省人民政府轉變職能簡政放權實施意見》,進一步明確轉變政府職能簡政放權的時間表、路線圖和責任主體。
讓老百姓的腰包鼓起來,保證他們有能力消費
記者: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穩中求進、穩中求好、穩中求優”,遼寧如何貫徹落實?
王珉:對于遼寧來講,學習好貫徹好習近平總書記的系列講話精神,就是要結合遼寧實際做好各項工作。
穩中求進,就是要在“穩”的前提下主動作為、善于作為。
首先仍然要穩投資。當然,穩投資的目的,是要通過投資來調整老工業基地的龐大存量結構,加快結構優化升級步伐?;A設施建設仍然是我們的投資重點之一,京沈高鐵在遼寧有472公里,已經到了最后階段,還有高速公路建設等。
其次要穩消費。遼寧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占GDP比重比較低,占比只有31.7%,遠低于全國41.5%的平均水平。我們必須千方百計增加城鄉居民收入,真正讓老百姓的腰包鼓起來,保證他們有能力消費。同時提高社會保障水平,使老百姓消費起來沒有后顧之憂。在增加收入的同時,還要積極培育消費新引擎。
再次是要穩出口。今年1—9月份,遼寧省在外需不足的情況下,已實現出口467.4億美元,同比增幅9.3%,這個成績來之不易。今后還是要進一步調整產品出口結構,通過建設一批特色商品出口基地,鼓勵高技術、高附加值和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支持大型成套裝備出口等措施,來保證外貿出口的基本穩定。
所謂穩中求好、穩中求優,就是要努力在經濟平穩運行中提質增效。
2012年,遼寧省的GDP質量排在全國第11位,與我們的經濟實力有一定的差距。我們要深入研究如何在結構調整中更好更快提高質量問題,加快增長方式轉變。
要在化解過剩產能中增效。今年以來,我們已經對鋼鐵、水泥、造紙、印染等8個重點行業、近百項落后產能項目實行淘汰,超額完成了國家下達的任務。下一步,我們還要研究出盤活存量的好辦法,切實把那些市場需求萎縮、高污染、高能耗、低附加值的產業進行有序置換,該調整的徹底調整,該甩掉的徹底甩掉。(完)
實習編輯 夏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