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2010年
從提倡一胎到只能一胎
「20世紀70年代初以來政府開始大力推行計劃生育。1978年以后計劃生育成為中國的一項基本國策。生育政策推行一對夫妻生育一個子女。主要內容及目的是:提倡晚婚、晚育,少生、優生,從而有計劃地控制人口。」
記者:政府從什么時候開始重視人口問題?
鄔滄萍:事實上,1964年,國務院就成立了計劃生育委員會,由國務院秘書長擔任主任。我記得,1971年,中國恢復了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后,就被聯合國要求廣泛參與各類問題的研討會。這時,人口問題已經是世界三大難題之首,排在“貧困”和“污染”前面。聯合國要求中國參加第三次國際人口會議。開會要準備會議材料,國家計委從人民大學臨時抽調了一部分老師從事這項工作。我因為有留學背景,外語底子好,而且懂統計,就被選入了研究隊伍。
1974年人口會議結束后,中央決定在人大成立專門的人口研究機構。當時,多數老師還有顧慮,不愿意繼續從事人口研究,我是自愿選擇留下來繼續從事人口研究工作,從此與人口學結下不解之緣。
記者:我仔細看了1979年您向國務院寫的人口研究報告《對控制我國人口增長的五點建議》,其中關鍵一點建議是“大力禁止三胎,提倡一對夫婦生一個孩子”。那么,對于生育二胎,您是支持還是反對的意見?
鄔滄萍:1979年,我們人口所在河北一些地區做了一些實地調查,并對中國人口作了第一次預測。我和另外兩個同事向國務院寫了第一個人口研究報告《對控制我國人口增長的五點建議》。這個報告先后被登在中央內部通報和內參上,也在全國經濟工作會議后散發。
我們當時拿出的比較切實可行的方案是:千方百計杜絕一對夫婦生育三個和三個以上孩子,大力提倡一對夫婦生一個孩子。然后逐年均勻地做到二十世紀末城市有一半家庭只要一個孩子,農村能有四分之一家庭只要一個孩子。
對于生第二個孩子,我們的意見是不提倡,不反對,供大家自由選擇。當時這個方案,中央也考慮了,不過還是很嚴,名義上是提倡一個,實際只能生一個。
記者:從鼓勵生到只能生一個,政策會不會一下子收得太緊了?
鄔滄萍:說是提倡生一個,執行起來,當時的做法差不多就是“一律”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計劃生育取得巨大成就,少生了三四億人,被稱作“人口奇跡”。但也有很多值得反思的地方,主要從宏觀著眼,考慮長遠利益,而對當時個體的利益考慮不多。在嚴格計劃生育政策實施過程中,全國都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也產生了相應的社會問題,比如現在日益嚴峻的出生性別比失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