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動手制作環境艙
在這個實驗中,最重要的工具就是環境艙。這是李竹軒按照實驗的需求自己設計的一個環境艙,它是用幾面玻璃做成。
環境艙最上面有幾個孔,是為了起到進氣的作用。而在實驗之前,還需要把環境艙凈化,因此在進氣口那里還裝有濾膜。凈化環境艙就是在一個通氣孔抽氣,把環境艙里的空氣抽出去,然后把處理好的葉片擱進去。擱進去之后,就要開始從進氣孔吹灰,靜置24個小時,就是要等灰塵慢慢落到葉片上面,然后再看葉片的質量發生了哪些變化,由此來測試葉片的吸灰能力。
李竹軒說,環境艙里面還裝有電風扇,因為要把噴進去的灰,吹得均勻一點,這樣就能更真實地模擬實際生活中的情況。噴進去的灰主要是精粉,為了弄到精粉,他們甚至還找了很多鋼鐵廠。
回首整個實驗,李竹軒說,其實困難挺多的。這個實驗耗費了她很多的休息時間,在高一時決定做這個研究后,整個實驗也幾乎花去了她兩年的心血。“高一升高二的暑假和高二的寒假,還有各種周六日以及下課后的時間都花在了實驗上面。”盡管非常辛苦,她還是覺得非常高興,也盡量做到不與正常的學習發生沖突。“這就當玩了。比刷手機有意思。”
每天切片花上數小時
在實驗中,李竹軒印象最深刻的要數切片這個環節。因為要涉及到微觀的觀察,實驗就需要對每個葉片進行切片,每一片葉子都要切,而且切片非常講究,要最好薄到切出一層細胞,“反正盡量往細了切,練練就能切出來。”李竹軒說,這個切片主要是費時間,“做一次實驗總共要切27片,五六個小時就出去了。”切完之后還要在顯微鏡下觀察,看顆粒物在葉片上的活動情況,因此每個切片還得照5張圖片,錄2段視頻。
更折磨人的是,每天如此辛苦切片的狀況要持續很長一段時間,而且是在別人都休息的暑假,剛開始李竹軒覺得無法適應,有一天她覺得非常的累,就想應付一下,趕快弄完了早早回家。
不過,她的一舉一動都被一直陪伴在她身旁的指導老師馬麗霞老師看在了眼里。馬老師一改平日的和藹,十分嚴厲地批評了李竹軒,告訴她想要在科學研究中有所收獲,就必須從始至終保持一絲不茍的研究態度。研究過程中難免會有枯燥繁瑣、辛苦寂寞的時候,這時就需要更多的耐心與毅力去堅持。如果馬虎了事,那么科學研究是注定難以取得成果的。
李竹軒在受到批評之后,心里十分委屈,因為她一天沒吃飯,一直在切片,不過后來仔細想想老師的教導,調整了心態,最后接著重切,折騰到很晚。現在回想起來,她覺得如果沒有馬老師的督促,那么她就不會站在全國大賽一等獎的領獎臺上。
她說,雖然覺得累,但是她從沒有想過不干了,李竹軒說,那個時候剛好馬老師的腿也摔了,天天腫著,但馬老師仍然天天過來陪他們做實驗,她覺得她沒有理由不干了。
大學最想考生物專業
根據一年半所做實驗的數據,李竹軒寫了《香葉天竺葵對PM2.5飄塵凈化作用及機理的研究》的論文。這篇論文先是參加了市里面的比賽獲得了一等獎,然后又參加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這篇論文也獲得了一等獎。聽到這個消息,李竹軒說,“特別激動,不過沒想到能得一等獎,因為我覺得大家都很厲害。”
談到這個實驗對她最大的感受,她覺得科學研究就要嚴謹。“先做人后做事。”李竹軒說,現在能明顯感覺到,自己在做其他科目的題目時,心能靜下來。“做實驗時,一天要坐五六個小時,練出來了。”
明年,李竹軒將帶著這個項目參加國際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李竹軒透露,她正在對香葉天竺葵做一些改進,做一些宏觀上面的研究,比如看能不能大面積種植,但因為香葉天竺葵是喜歡潮濕的植物,她在考慮是否能夠把香葉天竺葵嫁接到其他植物上。
除此之外,她正在苦練英文口語和單詞量,她要熟悉很多植物學的術語。不過對于英語,她并不擔心,在參加全國賽的時候,就有一些國外的專家,她已經開始用英文向他們介紹,她現在所做的就是把英語運用得更加熟練。“這對現在的英語復習,也有很大的幫助。”
李竹軒說她小的時候非常喜歡搗鼓一些東西,把東西拆了再裝,這給她以后不錯的動手能力打下了基礎,在小學的時候,她常常幫同學們把壞了的修正帶修好,而且腦子里經常會有各種稀奇古怪的點子;中學后,她的生物一直很強,為了做好這個實驗,她甚至閱讀了很多大學的生物教材。
現在,正讀高三的李竹軒基本上有了比較明確的目標:生物專業。她說,她非常想去做一名科研工作者。本報記者 姜寶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