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達國家停止探月了嗎
人類探月從未停止,我國與航天強國仍有差距
楊宇光介紹,國際上共有兩輪月球探測高潮。第一輪是在1958年至1976年,冷戰期間,美國和蘇聯曾展開了一場以月球探測為中心的空間科學技術競賽。美國共發射先驅者等7個系列54個探測器,蘇聯共發射4個系列64個月球探測器,這些探測器或逼近或登陸月球,取得了豐碩成果。1969年7月,美國“阿波羅11號”飛船實現了人類登月夢,是迄今為止月球探測最輝煌的成果。
有網友提出“美國、俄羅斯等航天強國早已不再探月”,楊宇光表示,這一說法與事實并不相符。
他介紹,1989年,美國宣布要在21世紀第一個10年內重返月球,在全球引發了第二輪月球探測熱潮。“美國現在仍有探月器在繞月采集實驗數據,前不久也剛發射一個探測器,可以說,到目前為止美國仍然有探測器在進行探測。”楊宇光表示,蘇聯自上世紀70年代后期開始,基本停止了探月活動,主要原因是冷戰時期科學目標并不明確,多是政治意義而不是基于科學理由,另外也有資金不足方面的原因。
如今,更多的國家和地區開展了月球探測,日本、歐洲、中國和印度成為月球探測俱樂部成員,韓國等國也提出月球探測計劃。楊宇光說,據統計,第二輪探月活動目前共有11次,其中有1次失敗,1次部分成功,其余全部成功。相比第一輪探月活動,成功率大大提高,顯示全球探月技術有了極大跨越。
楊宇光說,2004年初,中國正式批準繞月探測工程,幾乎在同一時間,美國和歐洲也宣布了各自的太空探索計劃。印度也正式宣布啟動月球初航探月計劃,人類對月球探測從來沒有停止。
雖然我國在深空探測方面取得了可喜成果,但業內專家表示,相比美國、俄羅斯等航天強國,我國還存在不小的差距。國防科工局新聞發言人吳志堅在介紹嫦娥三號任務情況時表示,這些差距表現在諸如動力、元器件和原材料等方面。
我國探月技術有無創新
著陸的虹灣區是月球研究的空白,著陸技術等優于別國
美國在40多年前就進行了登月,有人質疑我國的探月工程只是跟著亦步亦趨。
歐陽自遠表示,我國探月工程并不是簡單的重復,而是對太空新技術的探索。
他說,美國等國家月球探測多在月球赤道附近,高緯度地區不多。而嫦娥三號選擇在虹灣地區著陸,這一帶是月球研究的空白,沒有勘察過。另外,我國有一些別人沒做過的探索,比如說測量月球表面層土壤的厚度,我國儀器探測的靈敏度比那個時代也要好很多。
林楊挺認為,我國深空探測從無到有,這中間應該允許有一個過程。實際上嫦娥一、二、三號都有不少有特色的東西,而且創新的比例在明顯增多。比如玉兔攜帶的測月雷達、著陸器上對地觀察的極紫外相機、對空巡視的月基天文望遠鏡等在國際上都是第一次,可以期待有大的科技成果產出。
楊宇光表示,“認為我國探月技術只是簡單模仿的說法并不正確。比如說,美國等國家第一次做軟著陸都是采取了一種簡單的方式,探測器從地球進入奔月軌道以后,軌道本身就和月球相交,交點就是落點,快降落的時候,反推發動機落到月球表面,雖然過程簡單、易于實現,但是資源浪費比較大。我們采取的是先繞月再落月的方法,先進入繞月軌道,使得落月點的選擇范圍很寬,可以選擇任意一點進行著陸。自主選擇著陸點很重要,因為我們沒有航天員在但是落月時間又很緊,所以我們應用了激光、微波和伽馬關機敏感器等技術、裝置。綜合來說,我們的探月技術節約了成本,而且更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