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
230家單位參與嫦娥三號任務
在國新辦舉行的嫦娥三號任務新聞發布會上,探月工程二期副總設計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科技委副主任于登云把嫦娥三號探測器的創新和難點概括為“四新”“兩難”。
“嫦娥一號、嫦娥二號衛星主要是環月探測,而嫦娥三號是月面軟著陸和自動巡視。任務不同,決定了嫦娥三號實際上不是一般的衛星。它由著陸器和巡視器組成,著陸器帶‘腿’,巡視器帶輪子,這是我們以前從來沒有做過的。”于登云說。
于登云表示,嫦娥三號探測器有“四新”,即技術新、產品新、平臺新、環境新。探測器本身80%是新技術、新產品。嫦娥三號著陸的月球,是中國的航天器從來沒有去過的。
“嫦娥三號研制中有兩個突出難點,一是關鍵技術攻關難,如月面軟著陸、兩器分離、月面自主移動、月面遙控操作,特別是要在月球過月夜等。二是地面驗證難。要保證落月及落月后萬無一失,就必須在地面盡可能做充分驗證。比如懸停、避障、緩速下降試驗,著陸穩定試驗,著陸沖擊試驗,巡視器移動系統與月球表面的磨合等等,我們都做了地面模擬。”于登云說。
于登云介紹,參與嫦娥三號探測器系統研制的單位很多,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抓總。據不完全統計,有230多家單位承擔了單機以上的產品攻關。此外還有很多配套單位開展了預先研究、原材料和元器件研制等工作。
分析
探月對我們有什么用?
孫家棟,曾是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技術總負責人。他說,當年東方紅一號衛星從太空傳回樂曲的時候,甚至連科幻小說的作者也沒有完全預料到,就在短短幾十年的時間里,從太空育種到衛星通信、空間遙感等,空間技術竟然如此深刻改變了人類的思維和生活。
對于探月,許多人抱著“吃喝”的思維琢磨:探月對我們有什么用?在孫家棟、歐陽自遠等科學家看來,這樣的思維過于局限。吳志堅昨天也表示,探月工程所帶來的高新技術的發展是多方面的,比如說大推力的運載火箭技術、深空探測和通信技術、遙科學技術、光電技術、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技術以及新材料、新能源技術等等。這些技術對于我們國家社會發展、科技進步都會發揮重要的作用。
可開發利用的月球資源有三類
據介紹,科學家們把目前可能開發利用的月球資源大致分成3類:
——高位置資源。“站得高就望得遠”,目前的通信、氣象、資源等應用衛星都是因為擁有高位置而發揮作用,月球比衛星更“高”,從那里回望地球必然有不同效果。
——微重力和高真空環境資源。重力只有地球六分之一而且沒有磁場的月球,如果生產新型合成材料或生物藥品,將會獲得混合非常均勻的產品。由于月球沒有大氣,以月球為基地觀測宇宙,用40厘米直徑望遠鏡的觀測效果就相當于地球8米直徑的望遠鏡。
——礦產和能源資源。已經發現月巖中有100多種礦物,其中有很多是地球稀有礦物。有人預計,全世界煤炭還能開采100年,石油70年。核電需要的鈾礦,按目前發展速度僅能用50年。如果利用核聚變發電,氦-3是最安全最清潔的能源,然而地球上的氦-3僅有15噸左右,尚不能支持美國半年的用電量。月球上的氦-3最保守估計可供全世界開采500年。盡管這些資源的利用遙遠到無法預期,但科學家從不懷疑這一天的到來。歐陽自遠透露,美國和蘇聯的探月競賽中,美國取得最后的勝利,之后不再進行月球探測;但“2005年他們后悔了”,重返月球的呼聲非常高,仍然希望開展全面探測太陽系的活動。事實上,俄、日、印等國,也都不約而同地啟動了月球探測計劃,掀起了新一輪月球探測高潮。
阿波羅計劃投入產出比為1:14
美國在上世紀60年代初開始的阿波羅探月計劃,當時的投資是254億美元,相當于2005年的1360億美元,是人類有史以來規模最大,耗資最多的科技項目之一。參加阿波羅計劃的有兩萬家企業、200多所大學、80多個科研機構,總人數超過40萬人。
由于阿波羅計劃的出現,導致了上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20多年間,誕生了包括火箭、雷達、無線電制導、合成材料、計算機等一大批高科技工業群體的誕生。所有這些技術又應用到民用方面,帶動了整個科技發展和工業的繁榮。所以,阿波羅計劃取得巨大的效益。
阿波羅計劃產生了3000多種新的應用技術,每一項應用技術里面都有很多很多專利,對航天航空、軍事、通信、材料、醫療衛生、計算機等都有巨大的推動作用。美國最初算了一筆賬,投入產出比是1:4.5;最近美國公布阿波羅計劃投入產出比為1:14。從現實的角度來看,這種投入產出比,遠遠超出了人們的想象和預期。應該說,美國阿波羅計劃引領了上世紀60至70年代幾乎全部高新技術的創新與發展,也催生了一大批新興工業群體的誕生與成長。
而一個顯然的事實是,中國不自主開展探月計劃,國外不可能將相關的技術主動送給中國。(編輯:王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