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之外,另一項調查顯示,在乘坐地鐵的乘客中,乘坐6公里以下的占到15%左右。這部分人是否可以采取其他方式,比如公交等地面交通,避免擠地鐵,也是交通部門希望通過乘坐距離調整價格的一個思路。
馬伯夷表示,將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借鑒國內外的各種經驗進行前期調查研究。交通專家徐康明表示,未來北京只有通過精準定位后的價格調整,才能達到緩擠、調節客流、保護出行剛需的綜合效果。
多管齊下給地鐵“緩擠”
除了精準定位下的調價,是否還可以通過預先規劃、車廂設置、間隔時間等措施多管齊下給北京地鐵“緩擠”?
有專家認為,北京地鐵多條線路開通不久就已經達到設計最高客流,表明在規劃和設計上沒能考慮到北京城市和人口發展會這么快。為此,新線路的開通必須綜合考慮地面交通、附近居民區、乘客結構的因素預先規劃,防止出現“出城睡覺、進城上班”的窘境。
萬達集團的王健林就表示,國內許多城市都存在政府只賣住宅,忽視配套設施,造成人們在新建小區睡覺,到老城享受商業配套設置。他認為,北市民京上班基本都集中在四環內,四環外沒什么就業,也沒更多服務設施。
也有專家提出應該加大地鐵車廂容量以增加運力。對此,運輸局一位負責人表示,北京地鐵既有線路目前已經沒有車廂調整空間,但新線路大部分采用了最大的A型車廂,將大大增加運力。
除此之外,有乘客提出能否進一步縮短列車間隔。對此,一位北京地鐵公司設備部的專家對記者表示,目前,在北京地鐵所有線路中,已經有7條線路的實際運營間隔小于3分鐘,其中1號線全天開行列數超過700列,這在全世界都屬于領先水平。(記者楊毅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