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時代來了,個人隱私如何保護?在中國科協今天舉辦的第36期科學家與媒體面對面活動中,專家給出具體建議。
專家們說,大數據是當下熱詞,它憑借超乎想象的海量資訊數據,正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在國外,大數據在農業研究、金融市場、氣象預報、交通管理、新聞報道等方面廣泛應用。沃爾瑪用每個月網購的數量判斷客戶的喜好,優化柜臺排列,銷量猛增。印第安納大學學者從成千上萬的留言中把微博分為6種心情,從中算出的道瓊斯指數準確率高達87%。
我國對大數據的搜集利用主要體現在電子商務領域:電商通過物流掌握用戶數據,進行線上線下聯動;通過分析購買商品的數據,精確進行商品推薦等。
針對媒體最關注的個人隱私如何保護問題,中國通信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新生介紹,在美國等大數據發展比較快的國家,已經制定了關于大數據保護,特別是針對老百姓隱私保護的大數據保護的法律法規。從國外的相關政策看,如果企業在使用大數據時讓老百姓的隱私發生了泄漏,企業承擔完全責任。
張新生說,國外企業在使用大數據時,往往不是把一個人的信息作為分析的依據,而是把一千人為基礎、一萬人為基礎的日志信息打包之后進行統計分析,這樣就對個人隱私起到了一定的防止外泄作用。
中國聯通網絡技術研究院首席專家唐雄燕則表示,對個人來說,還是要相信大的企業。大企業在隱私保護上相對有比較完善的手段,也不敢輕易去作惡。運營商其實有非常多的數據,為什么現在不敢去挖掘、使用?因為很多事情在國家的法律法規沒有允許的情況下不敢輕易做。
百度公司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率鵬認為,個人隱私比如說用戶的登陸信息泄漏,其實這不是大數據帶來的問題,而是企業沒有盡到相關信息保護責任。在法律法規的約束下,如果企業盡到責任的話,還是有能力保障大數據時代用戶信息安全問題的。記者蔣建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