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報道今日下午,中科院緊急召開新聞通氣會,專家表示,經中科院“大氣灰霾追因與控制”專項組召集相關專家認真探討后一致認為,張仁健課題組提出的4%這一數據被嚴重低估。
2013年12月30日,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張仁健課題組對外公布,經過對北京地區PM2.5化學組成及源解析季節變化的研究發現,機動車對PM2.5的貢獻不足4%。
中科院“大氣灰霾追因與控制”專項組的首席科學家賀泓在通氣會上表示,研究結果差異較大的原因包括PM2.5成分的時空分布的多變性、采用的研究方法、研究者主觀因素等。
賀泓認為,張仁健課題組采用的正交矩陣因子分解法,對外場觀測數據進行源解析采用多元回歸的方法,往往不能排除有多種解;方法對樣品數據量有要求,分析的樣品量太少,得出的結論也會有較大的偏差,因此,存在數據偏差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更為重要的是,張仁健課題組的研究沒有對PM2.5的二次組分進行來源分析。”賀泓認為,其研究結果未包含機動車排放的氣體污染物形成二次顆粒物對PM2.5的貢獻。
根據北京環科院關于北京大氣污染源排放清單數據,機動車占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排放的比重分別達42%和32%。“其實這還是比較保守的數字,即使采用張仁健的數據,機動車對PM2.5的貢獻也超過10%。”有關專家表示,“由于目前關于PM2.5中二次組分的來源還無法進行直接解析,所以會有研究者對此做出錯誤估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