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金華農婦鄧姑:
養兒防老現實嗎?
●兒女有自己的家庭,打工掙錢也不易,靠他們養老,不如靠自己心里踏實,這樣既夠日常開銷,還能補貼兒女
鄧姑今年58歲,家住浙江金華一個小村。她是村里公認干農活的好手。一雙手伸出來,骨節粗大,皮糙肉硬。青花瓷大碗米飯,她能吃兩碗,用她自己的話說,“不吃飽哪有力氣干活!”
前幾年,生病在床的父母全靠她照顧,靠種莊稼把一雙兒女拉扯大。丈夫做菜好吃,村里要擺席,就會請他掌勺,時不時也能掙點錢。
后來,父母去世了,兒女也長大了,都去了外地打工。鄧姑閑下來,但也到了50歲上下的年紀,操勞半輩子沒什么積蓄。“好在還有勁兒,當然要干活。”鄧姑操勞慣了,說得理所當然。
鄧姑要走出家門找活兒干。她先是到鄰村人辦的家庭作坊式小工廠干活,工錢也不是固定每月給。本來干得挺好,但是出了意外事故:鄧姑的小拇指被機器軋斷了。她沒有接上斷指,只去醫院包扎縫合,后來就少了一截小拇指。但是鄧姑為人厚道:“也沒讓人賠償,還好是沒了小拇指,干活也不大礙事。”事故后小工廠是不再去了,但她仍然閑不住:“得給自己存點養老錢。”
有人問她,兒子女兒挺孝順的,為啥還要那么辛苦?鄧姑想得很清楚,自己這一輩子大門不出二門不邁,能為父母養老送終。可自己的子女在外地,靠他們養老不太可能。
“現在兒女都有自己的家庭和孩子了,他們打工也掙不了多少錢,女兒家蓋房子還欠了一些債,自己過日子已經很不容易了,靠兒女養老不現實。”鄧姑說,“我想自己多掙點,夠自己日常開銷,還能貼補兒女。”
后來,鄧姑進縣城找了份食品加工廠的活兒。她沒讀過多少書,還是只能干體力活。剝花生,收酒瓶,搬貨物……幾乎力所能及的活兒她都干了。鄧姑的收入也不錯,一個月4000元左右,廠里給上保險,鄧姑也覺得有了些保障。
但是,鄧姑還是有點眼紅同在工廠上班的同鄉,他們大多40歲出頭,來廠里工作后,就把農村的養老保險轉到了企業。“工廠每月也能幫她交一些養老金。但是我早過了退休年齡,以前也沒有交過養老金,現在已經辦不了啦。”鄧姑有點遺憾。
靠自食其力,鄧姑覺得比以前寬裕了。干到什么時候歇息?鄧姑說:“現在身體還挺好,一直到干不動活為止吧。”至于再往后怎么辦,她說,想不了這么多,只能“順其自然”吧。
■北京市民王瑞祥:
理財養老靠譜嗎?
●有了閑錢,拿在手里眼看著貶值,著急;買了股票基金,眼看著虧損,更著急。老年人理財還真不容易
“基金買了5年,還賠10%。這理財養老究竟靠不靠譜?”談起理財,從北京一家出版社退休的王瑞祥老伯就很有話說。
67歲的王老伯和老伴身體硬朗,愛好攝影和旅行,平時的花費也不少。幾年前,基金、股票火熱。經不住市場誘惑,王老伯就拿平時積攢下來的5萬元退休金全部投資買了基金,指望著多掙些旅游的錢。沒想到從那以后,股市一路下跌,基金行情同樣疲軟。王老伯一下子被“套牢”。這兩年,基金行情起起伏伏,但也是跌多漲少,像是掉進了無底洞。多年前籌劃的歐洲之行泡了湯。
“有了閑錢,拿在手里眼看著貶值,著急;買了股票基金,眼看著虧損,更著急。”王老伯十分焦慮。
雖然對購買的基金很失望,但一有空,王老伯還是愿意去銀行轉轉,時間一長,王老伯逐漸明白了一個道理。老年人購買理財產品,最大的問題是盲從。很多老年人在購買理財產品時往往看別人買什么自己就買什么,很少根據具體情況考慮是否適合自己。也有一些老年人購買理財產品時刻意瞞著自己的子女,“獨斷專行”,更是放大了風險。
“其實,相較老年人而言,年輕人接觸和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比較強,往往能對老年人的投資理財提出比較中肯的建議,規避一些不必要的損失。”王老伯說。
王老伯建議,老年人將養老錢存入銀行或用來購買國債、固定收益的銀行理財產品等投資比較妥當,這種方式比較保守,利息也不是很高,但收益穩妥,風險又小,是老年人理財的主要選擇。
“吃一塹,長一智”,有了上次購買基金的教訓,王老伯覺得:在任何情況下理財養老都只是養老收入補充,絕不能把理財當做養老的主要方式,更不能拿全部閑錢投入理財市場。從數量比例上,王老伯建議,老年人用于理財的資金不要超過60%,即便個別老年人的家庭條件較好,抗風險能力相對較高,其用于股票投資、收藏投資等方面的資金也不能超過10%。
“這是因為隨著年紀的增加,老年人用錢的地方有很多,因此一定要將30%的資金以活期存款的形式存在銀行,以備不時之需。”王老伯說。
此外,王老伯發現,現在市場上的養老理財產品魚龍混雜,很多銀行推出的所謂養老理財產品,實際上就是普通產品換個名稱,忽悠人罷了。“對一些銀行打出的‘養老理財’等招牌,老年人一定要提高警惕,防止上當。”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