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霧霾,國家、政府共同努力
早在去年底,環保部、發改委和財政部就聯合發布了《重點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十二五”規劃》,而今年趨于嚴重的霧霾天氣更使得中國大氣污染防控措施全面升級。
2013年6月,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了大氣污染防治十條措施,從產業結構調整、淘汰落后產能、完善法律標準和區域聯防等十個方面對大氣治理作出要求。9月,國務院發布《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要在未來5年投資2775億美元治理空氣污染。這個計劃提出通過加快淘汰落后產能等手段,力爭到2017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顆粒物濃度比2012年下降10%以上。
面對霧霾,地方政府也正在打響一場場“呼吸保衛戰”。其中北京、上海等城市,今年均實施了嚴格的“限污”措施;大氣污染最為嚴重的河北省制定50條整治措施,并出臺《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方案》;環保部還與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簽訂大氣防治目標責任書,立下大氣污染防治“軍令狀”。
霧霾天氣也讓轉變發展方式和調整能源結構變得更加迫切。去年11月,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表示,現在中國大氣污染還比較嚴重,在解決空氣污染和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問題上,中國采取了三方面措施,既節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主要是減少化石燃料的燃燒;發展可再生能源,它是零碳的能源,是清潔能源;增加森林碳匯,植樹造林,這也有助于降塵。
解振華指出,應該說解決空氣污染和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在很多政策措施上都是比較一致的,而且解決的問題大體上是同根同源。
中國能源網首席信息官韓曉平指出,對中國來說,我們現在要解決霧霾的問題,從根本上來說就是要調整能源結構。
“中國還有非常多的其他能源,比如說常用的天然氣,我們有56萬億立方米,到今天還沒有很好的投入資金,也沒有很好的開發。另外,我們還有非常規的天然氣,如煤層氣、頁巖氣,甚至砂巖氣。”韓曉平表示,這些到今天都是投入不足,投入不足的一個關鍵問題就是投資主體太少,只有一些公司在進行,其他的企業沒有辦法進入,進入以后技術各方面的配套都沒有辦法解決,所以我們必須讓我們的力量進行重新整合,必須通過進一步全面深化的改革開放來解決這些問題。
“一個是能源結構國家要考慮,再一個就是工業布局,因為最后還要考慮公眾有一個好的生活環境,所以從工業布局上也要考慮。這當然涉及到一方面要加強產業在防治污染方面能做到什么程度,再一個就是工業布局時要考慮外部環境的影響,比如說這個地區大氣擴散能力不太好,那這個地方顯然重污染企業等等之類的設置在這里就不合適,因此在具體布局的方面也需要考慮。”陳曉秋表示,整體來說還是從源頭抓起可能是最有效的辦法,后端的治理一個是投入的資源也比較多,再一個畢竟你是治理,效果就不見得比從源頭根治的效果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