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被譽為‘國家工程’,是國人向世界展示中華文化實力的窗口。在語言文字運用上,春晚應該精益求精,向世界人民充分展示漢語言文字的無窮魅力。”《咬文嚼字》執行主編黃安靖如此說。黃安靖2月10日向記者揭秘了如何“咬”春晚,以及“咬”春晚這些年背后的故事。
“對于春晚,不僅僅是我們編輯部在咬,背后還有一個龐大的群體在支撐,就是觀眾。他們把意見通過郵件投稿或打電話告訴我們,我們在大年初一當天,專門組織專家看央視春晚,對讀者的問題進行核對,并論證出最后的結果。”黃安靖告訴記者,央視“春晚”一直是《咬文嚼字》重點關注對象。
2007年,《咬文嚼字》編輯部受邀到春晚直播現場把關。黃安靖稱,自己也作為被邀的專家之一去了現場。當時,他們還認真研究過“春晚”字幕的制作程序,發現這個體系存在問題,“當年是前方在播放,后方半個小時出一個帶子,就開始根據帶子制作字幕。當年8臺電腦同時在制作字幕,但我們發現,這8臺電腦的操作人員全部是搞技術的工作人員,都是電腦專業,有些人連一副對聯是‘副’還是‘幅’都搞不清楚,而且沒有人把關。我們發現這是一個大漏洞,回去后代表編輯部給央視臺長寫了一封信。”
《咬文嚼字》編輯部在信中給央視提出了提高“春晚”文字質量的幾條具體建議。
當時,央視導演組十分誠懇地接受了意見,內部工作人員告訴黃安靖,在收到建議信后,央視春晚節目組專門召開會議研究,每一年配備語言文字專家,將原來的流程改掉,配備專門的文字組。“《咬文嚼字》就沒再去過現場,央視春晚的文字水平逐年提高。總的來說,《咬文嚼字》咬的這些年,這次的馮氏春晚是差錯最少的一年。”(陳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