牽掛你
被迫“轉房”心中仍然盼“舊人”
漸漸地,狗叫聲平息了。漆黑的夜里,婆婆潘氏嚎啕大哭,19歲的張府秀埋在被子里悄悄地啜泣。
無望的等待中,張府秀嫁入楊家進入第二個年頭。一天,潘氏對她說:“你是我的養老女,我們還指望你養老送終。“張府秀當然明白這話的意思,“娘(潘氏)兇得很,我懦弱啥都不敢說”。懾于婆婆的威嚴,不久,張府秀“轉房”,和楊少孝的四哥成了家。
成家后,張府秀和丈夫日子過得很平靜,養育了七個子女。1963年,婆婆潘氏去世,次年公公去世。在十多年前,張府秀的老伴也去世了。
第一段婚姻雖然只有短暫四天,但那畢竟是少女時代最美好的記憶。
2007年,張府秀的孫女楊蕓考取了成都一所大學。開學前夕,楊蕓被奶奶叫到身邊,“娃兒啊,你幫我找一個人。”從奶奶語氣中,楊蕓覺得這事非同尋常。奶奶最終說出了“楊少孝”這個名字。為了完成奶奶的囑托,當年9月,楊蕓發了第一條尋親帖子。但最終帖子如石沉大海。楊蕓每次給奶奶打電話,奶奶第一句話總是:“孫女啊,找到人了嗎?”
尋找你
一封家書 勾起老人尋親夢
“奶奶都86歲了,她知道自己的日子不多了,這件事卻一直辦不好,我很自責。”楊蕓說,她找了成都好多家干休所,但一無所獲。于是又往各大網站發帖,前不久,此事引起了央視綜合頻道大型公益節目《等著你》欄目組和華西傳媒集群的關注。
老人回憶,1953年時,楊少孝給家里寫過一封信,但全家無人識字。婆婆潘氏找到村里的教書先生,信到底寫給誰的,里面說的什么,潘氏閉口不談。大約在1985年,她走在街上,一個姓趙的親戚從后面追上來,說有一件好事告訴她:楊少孝參加了解放軍,在成都一個軍區的干休所。
雖然不知道信件的內容,張府秀還是很高興,這至少說明楊少孝還活著;楊少孝如果真在成都,有一天他總會回來,他們還有見面的機會。這個愿望,她好幾次想講給兒女們聽,但話到嘴邊又咽了回去。
一絲希望如同微弱的火星般很快熄滅,此后20多年,再也沒有聽到楊少孝的任何信息。7年前,孫女楊蕓要去成都讀書,老人的希望再度浮現,她指望孫女能幫忙找到那個人。
尋親小組今日赴蓉
撥96111幫老人圓夢
探尋之路
3月9日上午10點,華西傳媒集群記者和央視記者踏上尋親之路。在巴州區化成鎮街道,記者找到提供了“楊少孝可能在成都”這個信息的趙先生。
今年47歲的趙先生回憶,他曾于1984年在崇州服役,一個偶然的機會,聽到連隊領導講,前幾年部隊里有好幾個巴中籍首長,其中一人就叫楊少孝。第二年回家探親,他向父親提及此事。父親可能又告訴了張府秀老人。
現在趙先生也不能確認,那個楊少孝是否就是老人要找的人。
3月9日早晨,張府秀老人提起過一件事:當年她好像聽婆婆潘氏說過,楊少孝在宣漢當兵,1953年時,政府還給家里寄來過一封優撫書。
尋親小組又立即趕赴達州。但未能找到關于“楊少孝”的相關資料。
今天,尋親小組將趕赴成都繼續找尋。親愛的讀者和網友,如果你有什么線索,請您及時告訴我們,歡迎你撥打華西都市報新聞熱線(028)96111,讓我們共同為老人圓夢。
老人心事
“如果你還在世,就和我說幾句話嘛”
在老人的臥房里,有一只沒有蓋子的木箱。這是66年前她嫁到楊家時的嫁妝,那時結婚只有“老三臺”:一只箱子,兩口柜子。如今,當年的老房子早已拆了,兩口柜子也沒了蹤影,唯有這只破朽不堪的箱子,是見證張府秀和楊少孝那段婚姻的唯一物件。
楊少孝的母親潘氏的墳就在屋后,相隔不遠處就是老屋的舊址,空地上,一口碩大的石頭水缸里盛滿了清水。
“我嫁給你4天,就在你家守了六十幾年啊。”面對鏡頭,老人落下了淚。“楊少孝啊,我的話三天三夜也說不完。你走那么久,就把我們忘了嗎?你為什么不給我寫信?你如果在,就和我說幾句話嘛。哪怕你不在了,曉得你的下落也好啊!”
對于母親的心事,兒女們都表示理解和支持。大兒子楊清禮說,“母親一生勤勞賢惠,很受鄰里尊重。當兒女的也想幫她打開心結,如果幺爹(楊少孝)還在世,真希望他們能再見面,他也是我們的父親,我們都是他的兒女。”(記者謝穎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