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子媽
楊婆婆是上午最后一個顧客,張秀瓊坐下想歇口氣?!靶悱?。”一個穿著深藍色外套的婆婆走了進來,她立馬站起來招呼:“媽,你先坐,我去給你舀湯,準備吃飯了。”
得知有記者采訪,婆婆也不問我們采訪內容,很激動的就說:“她是個好人,絕對的好人。”
“各人當然都說各人的女兒好喲?!睌z影的同事故意逗婆婆。
“我是婆子媽,婆子媽夸媳婦好,總是真的好了吧。”婆婆笑了。
婆婆名叫曹淑華,剛滿七十歲?!八粴q就死了媽,跟著她婆婆長大的。我們老家都是一個村的,知根知底。”曹淑華說,張秀瓊嫁過來26年,從沒和自己紅過臉,連一句重話都沒有說過。自己歲數大了,老伴也去世了,張秀瓊把她從南充老家接來重慶。
“老年人是要跟著子女嘛,有個照應?!睆埿悱偰贸鐾肟辏o曹婆婆盛了一大碗豌豆排骨湯。
“秀瓊,你也喝點湯嘛,還多。”
“我不喝,你各人喝。我喝了要跑廁所,耽擱時間?!睆埿悱傋詈笠矝]有喝湯。
吃完飯,張秀瓊洗碗去了,曹婆婆說:“她就是對自己舍不得,好的都留給我吃。平時我不來,她一個人就吃面,掙錢不容易啊?!?/p>
漲價
單剪3塊,是小張理發店現在的價格,開了17年,只漲過兩次價。
21年前,張秀瓊和丈夫田洪亮從南充老家來到重慶,擦過3年皮鞋,后來兩個孩子慢慢大了,錢不夠用。張秀瓊想起在老家時,跟鎮上的師傅學過點理發技術,她買來一套剪刀,在大渡口區公安分局旁租了個250元的小門面,就有了小張理發店,這一剪就是17年。
最開始的價格是2塊,2004年,因拆遷換了個門面,租金每個月要450元,價格才從2塊漲到2塊5,2007年漲到3元。2011年,同樣因為拆遷,搬到了鋼花電影院背后。
“我爸媽不抽煙,不打牌,省吃儉用的,我媽常說,錢是從牙縫里擠出來的。”張秀瓊的兒子田磊今年24歲,大專畢業后工作兩年了,“她曾因為胃出血做過手術,花掉了1萬多塊。家里還貸款買了個60平方米的二手房,現在還欠著錢。”
田磊說,母親胃出血手術后,只休息了幾天就回店里工作了,“想多理幾個頭,多賺點錢。”即便這樣,3塊錢的標準也沒有改。
“現在除開租金450元,水電費每月300元,雖然剪一個頭只要3塊錢,但是每天還是有100多塊錢的收入,差不多夠維持生活了?!睆埿悱傉f,“現在女兒嫁人了,兒子也工作了,日子總會一天天好起來的。”
日子
“我的童年滿是媽媽理發店的記憶?!碧锢谡f,在他印象里,自己七八歲的時候媽媽就開了理發店,從小自己就在店里?!,F在工作了,每天晚上他還是會去理發店,有時候給父母做晚飯,有時候陪他們聊聊天。
“我媽一直都是自己一個人在做,沒有請人手,也請不起?!毙』镒犹寡?。
他的父親田洪亮,每天早上3點鐘起床收垃圾,白天在大渡口各個飯店收泔水,中午隨便吃點,下午又支個小攤修皮鞋去了,這樣的生活已經持續了20多年。
張秀瓊的身體不是很好,三十多歲就得了高血壓,而且晚上常常睡不著覺,但在田磊印象里,母親每天工作時都是笑容滿面的。
“她總說,哪個愿意看你板著個臉嘛,你對人多笑笑,客人的心情也好?!碧锢谡f,“如果我不是我媽的兒子,我會說,我媽這么多年不漲價,真的是在為大眾服務,是高尚的。但我知道,我媽不是這種貪圖虛名的人?!?/p>
“不少顧客也勸我漲兩塊錢,我也曉得價格確實很低,但我都沒答應?!睆埿悱傉f,每次搬遷,都會告知原來的老顧客,因此現在還有不少人走很遠的路來找她理發。
“干了這么多年,跟顧客們都有感情了,過日子嘛,過得去就行了?!睆埿悱傉f。
記者手記
知足不是失敗者的哲學
從我們走到門口,到我們結束采訪離開,張秀瓊一直都在笑,對客人,對家人,對我們,無一例外。這個不起眼的小小理發店,因為張秀瓊的微笑變得格外的溫暖。
從來都是顧客和老板砍價,沒有聽說顧客會喊老板漲價的。在張秀瓊的這個小店里,來來往往的顧客總說,“現在哪里還去找3塊錢理發的地方喲?!睆?007年起這么多年,物價漲了,消費漲了,就是小張理發店的價格沒漲。
人生,總是難以事事如意的,在我看來,張秀瓊的生活不但談不上如意,甚至有些過于艱辛。但這個只有小學文化的中年大姐,用她17年的生活,告訴了我什么叫做知足。
張秀瓊說,來店里的顧客,她知道大部分人的名字,看到他們來,她總會覺得很高興。小張理發店不漲價,也許讓她失去了金錢,但她的收獲同樣是豐厚的。
知足并不是很容易就能做到的事情,很多時候它意味著妥協,意味著放棄,意味著一次又一次“不可得”之后的自我安慰,看上去這多像是失敗者的哲學。
但張秀瓊臉上的笑容是那么真實,其實就像她說的,日子嘛,過得去就行了,只要每天都過得快樂,人生就算是不虛此行了,不是么?(重慶晚報重慶晚報記者 張亦囝 任君 )實習生 王瀾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