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走同學后 他想換工作
接下來的幾天,楊鑫繼續在李應家“指點江山”:
指著李應家的電視機說:“你們咋不買個進口貨,卻買了這牌子,這種品牌電視機一點也不好,圖像把人顯得又矮又胖。”
又說李應家房子的布局不好,進門的那個長廊沒利用好,“這兒最好放個博古架,買點文物放到上面,虧得你還在文物大省呢。”
屢受打擊的李應說,楊鑫來的這幾天自己是“度日如年”,潛意識里一直希望他趕緊離開,根本沒心思重溫舊日時光。
楊鑫走后,李應心中的郁悶一直無法排解。他試探地問妻子:“老婆,你覺得信托咋樣?我當年成績比他好。你看人家現在來錢多快,日子過得多滋潤,你老公我每月就這么點死工資。”老婆安慰他,現在的生活挺安穩的,讓他別想那么多。
后來,李應甚至連楊鑫的名字都不愿提起了。
專家觀點
陜西省社科院副研究員謝雨鋒認為,轉型社會中物化的成功標準,使得在物質層面比較“成功”的人,常常占據高高在上的位置。
這類人群若對自己的言談舉止不收斂,或習慣通過語言強化自己的優勢,常會造成他人的不愉快。
而相對處于劣勢的人群也更容易敏感、焦慮。
謝雨鋒認為,人與人相處應相互尊重包容,尤其是老同學相見,最好多聊同學情誼、多關心彼此近況,切忌因炫富而傷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