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鍵詞·信息公開
國務院信息公開59部門8個及格
報告稱得分最高為科技部68分,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僅得7分
本報訊 中國法治發展報告第二次發布了中國政府透明度年度報告,整體情況不容樂觀。
調研組對43個較大的市和國務院所屬59個部門實施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的情況進行了調研。調研組對國務院部門透明度觀察總體測評結果顯示,滿分100分的評測,只有8個部門的得分超過了60分。得分最高的是科技部68分,最低的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僅為7分。
調研組發現,去年政府信息公開存在問題包括,部分政府網站運行慢、不穩定、間歇性無法訪問,而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的網站在長達2個月的調研時間內一直處于系統建設狀態,無法獲取相關信息。
電子政務重復建設造成了政府資源的浪費,調研組發現大同、廣州、長春市政府同時運行兩個官方網站。
1 公眾獲取信息成本過高
一些政府網站為公眾獲取信息增加了難度和成本的問題依然存在,比如要求公眾必須實名注冊后方可申請獲取信息。調研組發現,無論地方政府還是一些國務院部門的網站中均有此類要求。
這些要求涉及核查申請人提供的身份證號碼的真實性,要求申請人以特定格式在線上傳身份證復印件,要求申請人必須打印申請表親筆簽名再掃描后以照片格式作為附件發送申請,有的甚至要求上傳證明其申請用途的文件,有的則要求申請人簽署不濫用信息的保證。
調研組直言,“要達到這些要求,申請人必須擁有打印機、掃描儀、數碼相機等設備,并熟悉相應的信息處理技術,其成本與難度不亞于甚至遠遠高于當面申請,這背離了《條例》的本意。”
2 申請人信息被過度收集
調研組發現,依申請公開中,政府過度收集申請人個人信息的情況非但沒有遏制,還有發展趨勢。
調研組對于未明示必須填寫工作單位、身份證號碼、性別或者年齡等信息的網站,先空出相關欄目發送申請,系統提示要求必填的再予以補正,以驗證此類信息是否必須提交。結果顯示,地方政府網站有32家要求申請人必須提供部分或者全部上述信息,國務院部門中有39家存在該問題。
此外,要求申請人說明申請用途的情況也較為普遍。21家地方政府要求必須填寫,國務院部門有35家存在此問題。與2009年不同,2010年度調研中,政府機關要求說明申請用途幾乎已經成為常態,甚至有的政府部門要求申請人聲明保證不濫用所獲取的信息。
對于上述問題出現的原因,調研組認為,《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做好政府信息依申請公開工作的意見》是其主張申請人必須說明申請用途的主要依據,不少工作人員據此認為,申請獲取的政府信息必須與申請人自身關系直接、密切,否則不受理申請,也不予公開相關信息。
3 信息公開不乏官話套話
從調研對象答復申請的情況看,公眾獲取政府信息的難度與阻力仍然很大。多數機關不能在法定期限內作出答復,在法定的答復期限內,有18家國務院部門回復了申請,有10家地方政府回復了申請。
調研組認為,違反信息公開條例、增加公眾獲取信息的難度情況不容忽視。應當引起注意的是,有關部門限縮了“政府信息”的范圍,將《條例》規定的政府信息限定為政府機關以正式發文的形式制作的信息,除此以外的信息不予公開,這必將進一步加大公眾獲取政府信息的阻力。另外,一些政府機關的答復內容雖不直接表明拒絕公開,但文中充斥一些官話、套話,沒有提供申請人所需要的信息。
來源:新京報 編輯:鄧京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