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接待費(含外賓、內賓及退休人員招待費):6.72萬元”,在復旦大學2009年度圖書館經費使用情況支出分類表中,列著這樣一欄。
這是在全國政協委員、復旦大學圖書館館長葛劍雄教授力主下,復旦大學圖書館公布的“公務招待費”。今年兩會期間,葛劍雄委員的做法經中國青年報獨家報道后,引起強烈反響,贏得一片贊譽聲。
3月12日,葛劍雄又對中國青年報記者表示,兩會結束后,他將公布復旦大學圖書館2010年的各項開支,其中包括“公務接待費”。他說,其實這是政府早就要求的,像教育部就一直要求各學校財務要公開,國外的大學公布的財務報表更詳細,只是國內的大學還沒做到而已。
近年來,公車消費、公款吃喝和公費出國年年都是熱點,但卻年年破題乏力。“三公消費”何時不再被熱議?這甚至成為新聞報道的標題,也說明在這個問題上遭遇的困境。
然而,種種新跡象表明,目前,中央政府已經看到了居高不下的“三公消費”所帶來的嚴重危害,將加大治理的力度,公車改革將有大動作,而公款出國、公款吃喝也日益引起重視,并首先將從信息公開著手治理。從今年起,借“三公消費”揮霍公款的現象,有望得到全社會切實有效的監督。
中央以身作則成表率
2010年12月底,北京為治理擁堵,推出了汽車限購令:經審核符合條件的人士通過搖號購車,全年機動車總量控制在24萬輛。
這一政策引起了廣泛熱議。反對的聲音認為,北京的擁堵緣于公車太多,要限制應該首先限制公車。
葉曉靜是北京問天律師事務所的律師助理。2010年12月21日,她向北京市公安局、財政局、交通委提交了政府信息公開申請表,要求公開公車確切數量。
讓她不曾預料的是,北京市很快作出回復,表示將公開公車數量。今年兩會上,北京市常務副市長吉林再次回應稱,北京將在3月底向社會公布北京市的公務用車數量。
“在我寄出申請表沒幾天,北京市財政局就給我打來電話,態度很好,說申請已經收到,將作出書面回復,后來又打了兩個電話進行溝通,態度也很好。后來我收到的書面回復也是說,3月底將公開數量。”葉曉靜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我沒想到會回復,更沒想到會公開,這是一大進步”。
3月5日,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統計局副局長葉青在聽到溫家寶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規范公務用車配備管理并積極推進公務用車制度改革”時,非常興奮。一直倡導公車改革的他在3月6日的微博上記錄道:“吃早飯時,代表們紛紛與我討論總理談到的公車改革問題,絕大多數贊成。大家十分關心車改。這是沒有想到的。”
更讓葉青代表沒有心理準備的是,3月8日,財政部新聞發言人、辦公廳主任戴柏華在接受中國政府網、新華網聯合訪談時表示:“財政部將公開2011年中央預算部門出國經費、車輛購置及運行費、公務接待費的經費預算總體情況,中央預算部門相應公開本部門出國經費、車輛購置及運行費、公務接待費的經費預算。”
“在我的印象中,中央部門提出要公布‘三公消費’,這還是第一次。”葉青代表說。
長期關注預算公開的全國政協委員、上海財經大學教授蔣洪也將這個消息視為重大進步,“中央以身作則,起表率作用,是財政透明成敗的關鍵。這種帶頭示范效應,我認為也會給各級財政、地方財政形成壓力,促使他們公開‘三公消費’”。
以透明和民主監督應對揮霍
去年兩會前,2010年2月27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接受中國政府網、新華網的聯合訪談時,有網友提問:公款吃喝、公車私用等現象為什么管不住?治理“三公消費”真的那么難?
確實有難度。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科學院院士、四川大學教授劉應明委員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中國社會是個很講人情、關系的社會,公務接待是各地干部的重要工作,請吃、請喝現象隨處可見,公款接待的規格越來越高,公款消費存在相互攀比的現象。
他說,很多人也意識到,像公務接待這種費用要干脆利落地處理得一步到位,并不符合中國的國情,但奢侈浪費地揮霍公款現象實在對不起人民,所以,首先應該把“三公消費”公布出來,看到底花了多少錢,為什么要這樣花,這樣才能有所約束。“即使不全面取消公務接待費,對總量進行封頂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葛劍雄表示,2009年復旦大學圖書館的6.72萬元“公務接待費”,也有人說公布出來會不會被質疑,“很多人勸我不要公布,我說沒什么不能公開的,你該接待就接待,該花錢就花錢。正常的開銷不能公開,就會有更加驚人的情況,有什么怕公開的呢?”
事實上,溫家寶總理在回答上述網友的提問時,也這樣回答道:對于“三公消費”,“最根本的是兩條,第一條就是公開透明,就要讓任何一項行政性支出都進入預算,而且公開讓群眾知道,接受群眾監督;第二條就是民主監督”。
蔣洪評價說,溫總理說到的兩點確實是關鍵,所以他非常歡迎財政部要公開“三公消費”的決定,“這是一個積極的舉措,由不公開到公開,由被動公開到主動公開,確實有進步。”
記者注意到,這幾年的兩會上,像蔣洪這樣呼吁治理“三公消費”的呼聲并不少,甚至有些是政府官員。今年3月9日,全國政協十一屆四次會議第三次全體會議上,全國政協委員、重慶市監察局副局長杜黎明就呼吁強力推進公務用車改革。他列舉的理由中,就有“奢侈浪費較嚴重”和“公車私用較突出”兩點。他援引數據說,“全國超編配車率達50%以上,有些地區的主要領導一人配兩臺專車。”“公車使用有3個‘三分之一’:辦公事占三分之一,領導干部及其親屬私用占三分之一,司機私用占三分之一。”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全國政協委員、某省原政協副主席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他也痛心于“三公消費”的揮霍現狀,甚至表示,如果要進行公車改革,“可以先從我身上改起”。
這位委員說,公車閑置、錯用、浪費的現象非常嚴重,像他現在已經退休了,雖然上醫院、去銀行和參加一些社會活動需要用車,但專門為他配專車和專職司機的做法“沒有必要,純屬浪費”。
他跟記者探討道,一些政府部門可不可以成立一個司機班,讓司機們根據需要靈活出車?或者將相關業務外包給租車公司?“這樣都將省去很多費用”。他說,各級政府不應該配太多公車,“現在連鄉長和村長都有專車了,都在當自己家車開,國家就應當鼓勵公務員自己買車開車,適當給予補貼”。
這位委員說,在私下交流中,他了解到,其實很多干部也希望能夠壓縮公款消費,用于國計民生,“比如請客吃飯,現在不達到一定規格好像就不尊重人家似的,互相攀比,但有可能請吃飯的人和被請吃飯的人都不愿意這樣浪費,如果有了政策的剛性約束和支出的公開透明,他們也可以理直氣壯地制止揮霍公款了”。
不能讓“秘密”成為不公開的借口
越來越多的財政公開推行后,也有人感到高興。2010年3月,四川省巴中市白廟鄉推行了“裸賬”,公布全部支出,甚至小到一張打印紙的支出也一目了然,迎來送往的消費賬目當然一一在列。
然而,“裸賬”后,上級領導來得少了許多,該鄉在水、電、路等問題向上爭取項目和資金也少見回音,白廟鄉成了異類。
葉青說,“三公消費”越來越多地公開,大家慢慢就會習以為常,不會像現在,公開反倒成了“另類”。
不過,葉青認為,公開的表態只是第一步,公開程度、公開范圍和公開效果,還有待在正式公開后進一步觀察,他把解決“三公消費”監督問題的希望寄托于全社會的一起推動,“全社會都應當像關注民生問題和三農問題一樣關注‘三公消費’,這樣才能越來越公開,越來越透明”。
蔣洪認為,“三公消費”不僅僅是公開的事情,還看怎么公開。這些消費,有可能出現在預算科目中,也可能出現在其他的支出方面,公開“三公消費”不僅僅是公開預算科目的數目,而且要公開其他支出方面的情況,但現在各級政府公開的財政預算報告線條還有些粗,只有大賬和中賬,沒有細賬和小賬,不利于監督。
他也擔心,行政機關雖然將“三公消費”項目支出公開了,但把另一部分這類支出轉嫁到國有企業身上去了,“如果要全面接受社會監督,就應當把不論顯性的還是隱形的,不論賬內的還是賬外的都統計進去”。
蔣洪還特別關注“除涉密以外全部公開”的“秘密”部分,“秘密范圍很大,公開的部分就沒有意義,秘密以外究竟還有多少信息量。社會公眾關注的是細化到什么程度,所以要對秘密進行界定,不能讓它成為不公開的借口。”(記者葉鐵橋)
來源:《中國青年報》 編輯:段若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