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兩岸產業唯有靖誠合作才有成功的可能
盡管近三年洽談的經驗證明,兩岸產業合作說易行難,但與當年兩岸經貿起步的艱難相比,這種困難畢竟小多了。未來兩岸產業合作從坐而論道到起而行,應該從以下三方面著手:
首先,兩岸產業界應該明確兩岸產業具有高度的互補性,產業合作可以發揮巨大的潛力。兩岸產業宏觀上的差距雖然已經縮小,但微觀的差距仍然不小。大陸企業主要在規模與基礎研究上有優勢,臺灣企業則普遍在產品市場化、客制化與行銷經驗上獨占鰲頭,在這些方面兩者很難互相超越或替代,這是兩岸產業建立水平分工合作關系的基礎。而在一些臺灣具有領先優勢的部分,大陸要想趕上也非短期內能辦得到的,建立垂直分工并非就意味著是單純的上下游關系,而應是一種相互依賴的關系。
其次,落實兩岸產業合作,專利保護問題一定要解決好,相關法律責任一定要落實相關的追訴求償制度。應該承認大陸對知識產權的保護確實曾經存在工作不得力,不到位的現象,但隨著加入WTO后,歷經多次相關法律訴訟爭議后,大陸在這方面的工作已經得到了切實改進,兩岸知識產權保護協定也建立了相關的保護網與合作機制。但要真正將文字落實到行動上,還需要更切實的努力工作。隨著大陸經濟水平的提高與法律制度的健全完善,相關問題一定會得到圓滿解決。
第三,兩岸產業界應該共同認識到盡管實施過程中必然會充滿艱難,但建立自有的技術、產業標準與品牌應該是今后努力的方向,是兩岸產業發展可長可久的根本大計。兩岸產業實際上面臨著一個共同的問題,即無法自主的代工地位造成生存發展的困難,而這一切都是因為缺乏自主的技術、產業標準與品牌所造成的。目前兩岸產業的級差正適宜相互間通過建立合作關系,達成共同開發技術、標準與品牌的目的,從而共同提高產業自主性,擴大產業發展空間。
總之,兩岸產業合作無論從宏觀上,還是微觀上,都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只要兩岸產業界精誠合作,共同努力去克服具體實施中面臨的一些艱難險阻,戰勝其中的不確定因素,就一定能創造出一個又一個的成功案例,從而再次證明兩岸經濟合作大有可為。
來源:中國網 編輯:馮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