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稱“旱澇急轉”與全球變暖大環境有關
6月初,長江中下游部分旱區遭遇連續暴雨,并引發洪災,農田受淹,房屋倒塌。幾天內幾個省從流域性大旱急轉大澇。生態專家稱,“旱澇急轉”作為一種極端天氣現象,與全球變暖大環境有關。
6月3日以來,長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區迎來了較強降雨過程。鄱陽湖、洞庭湖水系主要河流水位普遍上漲,贛、湘、黔、閩等省份有10多條河流發生超警洪水。長江水利委員會水文氣象專家介紹說,長江中下游過去也發生過“旱澇急轉”現象,其程度沒有這次的劇烈,短時間內這么多地區由望天“喊”渴到暴雨成災,可謂歷史上罕見。
江西省防辦負責人證實,過去這一區域“旱澇急轉”范圍較小,大多發生在伏秋旱之后,澇災也不大。這次“旱澇急轉”涉及整個流域性范圍,幾天內幾個省從流域性大旱急轉大澇。湖北省氣象局氣象服務中心高級工程師陳正洪認為,“旱澇急轉”是全球氣候變暖引發的極端天氣現象之一。
這種極端天氣現象對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流域生態保護與管理提出了多方面的警示。一是流域水資源調控難度較大,需要統籌解決。資料顯示,長江流域已建水庫4萬多座,已建和在建水電站2400多座。這些水庫和電站分布在不同的河段和行政區域,管理部門各不相同。
二是不少地方水利設施老化。湖北陽新縣水利局副局長劉道榮說:“全縣七成以上的小塘堰、小水庫、小涵閘等小農田水利工程年久失修。大旱來了,發揮不了蓄水灌溉效益;強降水來了,淤塞的小塘堰不能滿負荷蓄水,帶病運行的小水庫更不敢多蓄水。”
三是自然植被蓄水能力弱。江西省山江湖辦副主任鄢幫有分析說,一些河流流域留不住水,作為生態屏障的流域植被質量低下也是原因之一。他說,一些省份的森林覆蓋率比較高,但主要是馬尾松,樹下灌木植被少,因而森林蓄水能力很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