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提示在哥倫比亞中國人加強安全防范,到敦促政治解決利比亞危機;從關注德國腸病疫情,到表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遴選原則……這不是外交部新聞發布廳,也沒有莊重嚴肅的發言人,但國際社會熱點話題在這里都可以得到回應。
這是“試水”新媒體近兩個月的外交部微博“外交小靈通”,輿論評價這是中國向世界遞出的一張新“名片”。
打開位于新浪微博的“外交小靈通”界面,可以看到,自4月13日開通以來,“外交小靈通”已發布約500條微博內容,吸引約21.5萬名網友成為“粉絲”。
淡藍的底色、簡潔的頁面、豐富的圖片,“外交小靈通”在頁面設計上與普通網民的微博區別不大。但以外交部花壇取景的頭像照片則體現出了外交工作特色——花壇修剪成兩只和平鴿狀,振翅欲飛,昭示和平。
在內容上,“外交小靈通”既報道金磚國家領導人第三次會晤等重大外交活動,也提供出境安全提醒、簽證信息、新書發布等服務類信息,還有外交官分享親身經歷,展現他們用相機捕捉的歷史瞬間。從欄目設置上看,微博推出“外交史上的今天”“外交禮儀”“外交郵品賞析”等欄目,增進公眾對外交歷史和常識的了解。
“新鮮出爐,熱氣騰騰!小靈通終于拿到剛剛發行的中國和奧地利建交40周年紀念封啦!速來圍觀!”“今天(8日)下午兩點,第三屆‘藍廳論壇’將在外交部舉行,小靈通將實時播報消息,歡迎關注!”通過生動的描述和圖片展示,微博向網民呈現出中國外交的多個方面,便于同網民互動。
值得注意的是,微博不僅圖文并茂、內容鮮活,用詞也有別于公眾印象中一本正經的外交辭令,十分平易近人,還時常運用當下年輕人常用的一些語氣詞。
不僅如此,微博還分享了多張外交部新聞發布廳、橄欖廳、南樓等外交部內部照片,進一步拉近了網民與中國外交工作的距離。
在異常活躍的網絡世界,“外交小靈通”的一舉一動都引發了關注。聯合國及其相關機構、外國駐華使館、知名主持人、記者、學者等微博名人踴躍轉發“外交小靈通”。熱心網友自發注冊了“外交小靈通_智囊團”的微博,為外交部“出謀劃策”。還有網友建立了名為“通心粉”的粉絲微群,發起對外交部微博運行趨勢的投票。甚至在百科網站上都增加了一個“外交小靈通”的詞條……
不僅“粉絲”圍觀踴躍,一些媒體也紛紛聚焦“外交小靈通”。過去近兩個月,國內外上百家網站廣泛轉載外交部開通微博的消息,普遍認為此舉是“外交更好地服務大眾的親民舉措”,是“官民互動新模式”,更是“全國網民走進外交、了解外交的窗口”。還有媒體以《“微博之力”拉近全球中國心》為題報道在非洲、歐洲、美洲的華人華僑上網關注外交部微博的消息。
面對外交部從國家部委到網絡“小靈通”的轉變,不少網民評價這是中國外交走近民眾的一大舉措。網名“小小信徒”在微博留言中說,“感覺外交部可愛又親民”。不少網民紛紛留言互動,表示對“外交部發言人如何選拔?”及上海合作組織峰會等時事熱點很感興趣。
外交部負責“外交小靈通”運行的官員介紹,希望通過“外交小靈通”與公眾進行更多溝通、傳遞更多信息。今后將發布涉及中國外交的多方面、寬領域內容,媒體沒有報道過的消息、預告消息等都會涵蓋。
對此,清華大學當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副院長劉江永認為,“外交小靈通”微博搭建起了中國公共外交的新平臺,這一平臺有效利用了網絡速度快、透明度高、覆蓋面廣的特性,網民可以借此得到更有時效、更豐富的信息。
同時,劉江永認為中國外交部還能借助這一渠道與網民互動,吸收信息,切實做到“外交為民”。
今年以來,中國公共外交多次借新媒體“發力”。3月初,中國政府赴利比亞工作組圓滿結束協助撤離在利比亞中國公民任務,這其中,微博等新媒體也發揮著不容忽視的作用。
據外交部官員介紹,年初利比亞局勢發生重大變化后,在利比亞中國公民安全受到威脅,曾有一家在利中資機構利用微博發布信息,通報800多名員工的情況。公共外交辦公室及時將這一信息轉告領事保護部門,協助這些中國公民成功從利比亞撤出。
“海外中國人在遭遇安全等事件后,利用微博可更方便與外交部取得直接聯系,從而有利于事件的及時解決。”劉江永說。他認為,隨著在海外生活、工作的中國人越來越多,公共安全成為不容忽視的問題。在這一背景下,新媒體等公共外交平臺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開通微博是中國借助網絡切實推進公共外交的重要表現,也是必然趨勢。”劉江永說。
來源:新華網 編輯:鄧京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