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脫去行政外衣,回歸社會本位
目前,我國慈善事業與發達國家間差距巨大。社會以及業內越來越感受到信息不公開對慈善事業的制約。
王振耀說,國內大多數公募性慈善組織或多或少帶有行政色彩,參照行政機關的標準運行,在信息公開方面缺乏動力和壓力。“慈善信息公開不是小事,它關系著慈善作為公共服務的標準和體系變革的問題。”他說。
在方向上,慈善組織應盡快脫去行政外衣,回歸社會本位。王振耀說,汶川地震大大激活了全社會的慈善要素,“80后”等年輕慈善群體涌現,網絡等新興傳播媒體手段興起,“全社會正形成一個拉力,把慈善組織拉回到社會的懷抱之中”。慈善組織應迅速順應這種“拉力”,及時“歸位”。
在環境上,要盡快改變慈善管理“有‘法’無‘辦法’”的尷尬現狀。專家提出,現有法律法規對慈善信息公開有原則性的規定,但缺少詳細操作規范和細則。是否公開信息,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慈善組織的道德自覺。應盡快制定完善相關操作辦法和標準,對慈善信息公開等形成剛性約束力。
在監管上,盡快改變“第三方”缺位的現狀。中國社會學會副會長盧漢龍認為,應逐步建立起包括獨立第三方評估機構、行業自律組織、媒體監督、捐贈人和公眾監督在內的社會監督體系和項目評估機制。
記者在采訪中注意到,致力于基金會“透明化”建設的“基金會中心網”于2010年啟動;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發布中國慈善透明報告,參與制定慈善信息披露指南;《中國慈善事業發展指導綱要(2011-2015年)》明確“推行慈善信息公開透明制度,完善捐贈款物使用的追蹤、反饋和公示制度”等。
中國慈善的“透明之旅”已經起步,但路還很長……
來源:新華網 編輯:于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