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國家重大和緊急公共事務保障出行無可厚非,但華北電力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王學棉表示,現實狀況是對法定優先權隨意擴大范圍,“購買火車票的優先權應當僅限法有明文規定的情形,比如軍人購票優先的問題,自然應當執行。但目前火車票的分配機制缺乏正當性,首先是體現在購買優先權的問題上。”
對此,北方工業大學文法學院榮國權副教授也發表看法說,有的地方規定政府官員購票優先,這顯然沒有法律依據。還有的自行規定預留關系票,經常留到開車前,以此作為社會關系交換的本錢。這也是不能允許的。此外,有的旅行社通過與車站簽訂合同獲得優先購買權的這種約定優先權也是沒有法律依據的。
“內鬼”為虎作倀一直是票販子屢打不絕的重要原因。今年9月初,朱先生因為改簽的車票時間較晚不方便乘坐而選擇了退票,當他走到退票窗口前排隊時,一位火車站的安保人員向他走了過來。“那個大蓋帽拉住我,小聲問我:票買不買?”朱先生對半月談網記者說道。
因為當時退票還是要扣20%票價,朱先生選擇了賣票。他隨即拉著朱先生進入了車站工作人員的休息室,在議價之后完成了交易。“我對火車站的人有了新的看法。”朱先生補充道。
其實,鐵路企業有嚴格的“禁止倒票”的規定。記者了解到,鐵道部去年春運出臺了“七不準”,規定一旦發現內部工作人員有倒票行為就予以開除。但是,鐵路內外勾結倒賣火車票的現象還是屢禁不止。王學棉認為,如果鐵路企業嚴格執行規章制度,真的在發現內部工作人員倒票時就予以開除,完全可以遏制這一現象。
對此,榮國權則從經濟學角度分析認為,這還是由于車站工作人員收入與業績不掛鉤所致,正是由于收入與業績不掛鉤,工作人員沒有工作積極性,因此內外勾結賺取暴利,“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以彌補工資的不足。
綜上所述,對于今年節日前后的“一票難求”,有著普遍性和特殊性:票源稀缺、分配程序不公開透明、內外勾結等等滋生票販子的因素并未得到解決;新的購票手段并未很好地達到打擊票販、保護乘客利益的作用。
鐵路部門相關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也表示,國慶節前后這段時間,正好是出京客流和返京客流的高峰期,運力緊張,車票緊缺,再加上退票費標準降低到5%,票販子倒票成本降低,而電話訂票又可以不用雇人去窗口排隊,給了票販子可乘之機。
來源:半月談 編輯: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