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車事故背后是教育宏觀布局不合理
近幾年,校車安全問題頻繁出現,使得農村學生上學遠的問題凸顯出來,引發人們對其背后問題的思考。
“車輛質量、超載、司機缺乏資質以及校車安全管理系統等問題,都只是造成安全事件頻出的表面原因,它背后的制度性原因其實是政府這些年在教育發展過程中,是否真正按照《義務教育法》的精神來進行學校和幼兒園的布局建設,也就是政府是否貫徹了《義務教育法》當中提出的就近入學概念。”教育專家楊東平說。
近日,二十一世紀教育研究院就“如何破解校車安全問題”召開研討會,多名專家對校車安全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我國《義務教育法》規定,一個學校的輻射半徑是2.5公里。但是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國家采取了以縣為主的管理體制。農村學校開始布局調整,‘村小’大量被撤并,學生上學遠的問題就出現了。”北京師范大學袁桂林教授說。
袁教授介紹,從2000年至2009年,我國農村(包括縣鎮)普通小學數從521468所縮減到263821所,減少了49.4%;2000年至2007年,教學點減少了50.9%。也就是說,在10年時間內,我國農村普通小學數減少了近一半,其中縣鎮以下的村小和教學點是主要的撤并對象。
不少專家指出,布局的調整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優化了教育資源配置,提高了教育的投資效益和學校的教育質量,促進了區域教育均衡發展。但與此同時,引起了大班額的劇增,增加了兒童上學的距離。“有些學生往返要步行十幾里甚至二三十里。有些地方雖然家校直線距離并不遠,但是學生到學校要爬崎嶇的山路,既費時又危險。”袁桂林教授說。
解決孩子上學遠的問題有兩種途徑:一是發展校車,二是建立寄宿制學校。
由于發展校車有見效快、成本低以及孩子能留在父母身邊等特點,被國外很多國家采用。我國從2004年開始大規模投入實施農村寄宿制學校工程,校車問題沒有得到重視,結果一些個體抓住了商機,用一些不規范的校車接送孩子。很多乘用車都是農用車,即使是客車,不少也沒有達到安全要求。安全問題成為家長和學生的一塊心病。
更令人痛心的是,近幾年一些惡性的安全事故發生在幼兒園的孩子身上。不少專家指出,由于幼兒園階段的教育不屬于義務教育范疇,它的發展無法可依,問題更難解決,更應引起社會足夠的重視。
專家介紹,國外的校車主要是針對中小學生的,從未有學齡前兒童坐校車上幼兒園的,幼小的孩子更應該就近入園。
奕陽教育研究院副院長張守禮介紹,現在鄉鎮幼兒園民營化的速度快,它的生源主要來自于下面的村和鄉鎮周邊地區。“有的幼兒園規模大,一個幼兒園有三四百個孩子的現象很常見。這樣的幼兒園收費也非常低,我在四川、貴州看到,這樣的幼兒園通常一個學期的學費就300元。我們可以想象這樣的成本運行這樣大的幼兒園,它存在著什么樣的安全隱患。”
“現在只要出了事兒就找局長、校長,他們也很委屈,因為制度建設不到位,責任主體不清晰,往往使很多教育機構或部門的領導成為替罪羊。”國家教育行政學院教授李靜波說。
袁桂林介紹,很多發達國家都有校車法,而我們國家在這方面基本上是空白的。
李靜波介紹,美國的校車標準是上世紀60年代制定的,而我國的校車標準制定才剛剛起步,校車標準比較高。這是硬件標準,不難達到,我們差的是軟件標準,比如駕駛員的資質、車上服務人員的資質、孩子的交接、停車地點等的管理,這些軟的標準我們完全沒有。
有了法律法規之后,還要有一套科學的運營體系。
“我們這么多年的體會是,一定要建立一個政府主導、社會運營的模式。”動力新躍北京汽車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說,該公司一直在做校車標準方面的工作,近幾年也在北京朝陽區進行校車系統的實驗。
據了解,目前我國各地共存在五種校車運行模式:學校自己購買校車運營、學校委托第三方運營、政府購買校車學校運營、政府建校車公司、政府委托給第三方成立一個校車車隊。
從實踐運行情況看,政府與運營方聯合成立校車公司,統一管理的方式有著比較好的效果。
說到底,建立完備的校車體系只是解決校車安全問題的一個步驟,關鍵還是要從“源頭”上解決問題。
“首先是要解決就近入學問題,在農村也是如此,從根本上減少校車事故發生的可能;當必須用校車的時候,要嚴格在科學、合理的體系下運行。”中央教科所研究員儲朝暉說,政府制定了政策就要負起相應的責任,比如學校撤點并校以后的安全問題,不能等問題來了我們卻束手無策。(記者樊未)
來源:中國青年報 編輯: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