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綱要發布
二、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
(一)深入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學習研究宣傳。堅持不懈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全黨、教育人民,推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向深度和廣度拓展。建立健全黨員干部理論學習制度,豐富拓展面向群眾的理論學習途徑,扎實推進學習型黨組織和學習型社會建設。緊密聯系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際,堅持以重大現實問題為主攻方向,深入研究關系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全局性、戰略性、前瞻性問題,推出一批有深度、有價值的理論研究成果,進一步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圍繞深層次思想理論問題和社會熱點難點問題,推出更多更好的通俗理論作品,深入開展面向基層的黨的理論創新成果宣講活動。深入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實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普及計劃,抓好研究成果的轉化應用,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增強科學理論教育引導群眾作用。
(二)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鞏固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堅持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并重,傳統學科和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并重,大力推進學科體系、學術觀點、科研方法創新,建設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實施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工程,推進哲學社會科學創新體系建設,充分發揮哲學社會科學認識世界、傳承文明、創新理論、咨政育人、服務社會的重要功能。加強學科和教材建設,全面完成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教材編寫規劃,推動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交叉融合,不斷提高理論研究整體水平。發揮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示范引導作用,推出一批有價值、有廣泛社會影響的研究成果。有計劃地組織對外翻譯一批優秀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整合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力量,建設一批社會科學研究基地和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一批具有專業優勢的思想庫,加強哲學社會科學信息化建設。
(三)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深入開展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榮辱觀宣傳教育,積極探索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的有效途徑,形成扶正祛邪、懲惡揚善的社會風氣。制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實施綱要。推進公民道德建設工程,拓展各類道德實踐活動,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教育,構建傳承中華傳統美德、符合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要求、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道德和行為規范。深入開展學雷鋒活動,采取措施推動學習活動常態化。做好深入細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在全社會弘揚和踐行勞動最光榮、勞動者最偉大的思想觀念,在各行各業著力構建和諧勞動關系。深化政風、行風建設,開展道德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教育和治理。廣泛開展形勢政策和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加強人文關懷,注重心理疏導,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提倡修身律己、尊老愛幼、勤勉做事、平實做人,推動形成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社會氛圍。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凈化社會文化環境,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為青少年營造健康成長的空間。加強青少年文化活動場所建設,創造出更多青少年喜聞樂見、益智益德的文化作品,廣泛開展面向青少年的各類文化體育活動。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深入挖掘中華傳統節日、重大紀念日思想內涵,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設,積極發展紅色旅游。深化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單位創建,整合現有城市評選項目。廣泛開展軍民警民共建精神文明活動,推進“講文明、樹新風”活動。把誠信建設擺在突出位置,加強誠信教育,大力推進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建設,抓緊建立健全覆蓋全社會的征信系統。認真實施“六五”普法規劃,加強法制宣傳教育,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深入開展反腐倡廉教育,大力加強廉政文化建設,形成以廉為榮、以貪為恥的良好社會風尚。廣泛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建立完善社會志愿服務體系。大力發展社會慈善事業。繼續深入研究提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圖表:專欄1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工程 新華社記者 崔瑩編制
三、加快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一)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以公共財政為支撐,以公益性文化單位為骨干,以全體人民為服務對象,以保障人民群眾看電視、聽廣播、讀書看報、進行公共文化鑒賞、參與公共文化活動等基本文化權益為主要內容,完善覆蓋城鄉、結構合理、功能健全、實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動跨部門項目合作,統籌規劃和建設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堅持項目建設和運行管理并重,實現資源整合、共建共享。加強社區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把社區文化中心建設納入城鄉規劃和設計,拓展投資渠道。完善面向婦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殘疾人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推進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制定公共文化服務指標體系和績效考核辦法,明確服務標準和服務規范,加強評估考核。
(二)加強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加強文化館、博物館、圖書館、美術館、科技館、紀念館、工人文化宮、青少年宮等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和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建設并完善向社會免費開放服務。鼓勵其他國有文化單位、教育機構等開展公益性文化活動,各類公共場所要為群眾性文化活動提供便利。加快現代科技應用步伐,提高公共文化服務的數字化、網絡化水平。以公共圖書館、學校電子閱覽室、社區文化中心為依托,建立和完善未成年人公益性上網場所。鼓勵扶持少數民族文化產品的創作生產,提高優秀漢語廣播影視節目、出版物等的民族語言譯制量,開展少數民族文字書報刊贈送活動。擴大盲人讀物出版規模,有條件的地區可以公共圖書館為依托,建立盲人電子閱覽室。把主要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項目、公益性文化活動納入公共財政經常性支出預算。采取政府采購、項目補貼、定向資助、貸款貼息、稅收減免等政策措施鼓勵各類文化企業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鼓勵國家投資、資助或擁有版權的文化產品無償用于公共文化服務。
(三)加快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增加農村文化服務總量,縮小城鄉文化發展差距,以農村和中西部地區為重點,加強縣級文化館和圖書館、鄉鎮綜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設,深入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文化信息資源共享、農村電影放映和農家書屋等重點文化惠民工程,擴大覆蓋、消除盲點、提高標準、完善服務、改進管理。大力推進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文化服務網絡建設支持和幫扶力度。引導企業、社區積極開展面向農民工的公益性文化活動,盡快把農民工納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努力豐富農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建立以城帶鄉聯動機制,合理配置城鄉文化資源,鼓勵城市對農村進行文化幫扶,把支持農村文化建設作為創建文明城市基本指標。鼓勵文化單位面向農村提供流動服務、網點服務,推動媒體辦好農村版和農村頻率頻道,做好主要黨報黨刊在農村基層發行和贈閱工作。扶持文化企業以連鎖方式加強基層和農村文化網點建設,推動電影院線、演出院線向市縣延伸,支持演藝團體深入基層和農村演出。
(四)廣泛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以社區文化、企業文化、村鎮文化、校園文化建設為載體,積極搭建公益性文化活動平臺,依托重大節慶活動和民族民間文化資源,組織開展群眾樂于參與、便于參與的文化活動。深入開展全民閱讀、全民健身活動,推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科教文體法律衛生“四進社區”、“送歡樂下基層”等活動經常化。支持群眾依法興辦文化團體,精心培育植根群眾、服務群眾的文化載體和文化樣式。鼓勵文藝工作者、藝術院校學生和熱心文化公益事業的各界人士開展文化志愿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