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背景
研究生以上學歷占85% 博士超兩成
據本報記者統計,87名省部級官員中,具有研究生以上學歷或者擁有碩士學位的占到總人數的85%。其中,擁有博士學位的占到22%。25名部委負責人中,博士學位擁有者共有9名。
汪玉凱分析說,新一輪人事調整之后,從學歷、學位的角度看,首先是整體上較上屆有所提高。
汪玉凱說,如果仔細分析,他們中的很多人所獲得的學歷、學位都是進入工作崗位后,一邊工作一邊求學獲得的,這也反映了當時的時代特色。“很多人在文革中耽誤了學習,后面在工作中比較勤奮,把失去的時間補了回來。”汪玉凱說。
此外,汪玉凱指出,地方官員偏重行政通才、中央部委偏重專業技術人才的特點在這個87人的班底中很明顯。汪玉凱指出,較之上兩代領導人,領導干部隊伍中文科背景的人才有所增加。
“這也是大趨勢。”汪玉凱說,上世紀80年代搞“四化”建設的時候,很多搞經濟建設的人才被選拔到領導干部崗位上來,而今擔當重要領導人職位,不僅需要專業技術型人才,也需要綜合型人才。
“比如省長、書記,大部分需要行政通才,而并不一定要專才。”汪玉凱說,對于行政通才來說,學文科的人往往占有優勢。比如他們視野更寬、具有社會知識背景,比如學習經濟學、歷史學、管理學、社會學等,對古今中外知識掌握比較多。而工科的人才對某一方面很專業,但總體上說,在人際交往、戰略思維、溝通表達等方面有時跟文科人才有差異。“這不是個人的差異,而是受教育影響形成的差異。”
與此同時,國家部委中專業性特別強的領導崗位,一般由學者型和業務專家型的官員主導。“這符合專業化趨勢。”汪玉凱說,有專業背景,加上有領導能力才能擔當起重任。他舉例說,比如衛生部,要懂得醫療,有相關管理經驗才能夠勝任。再比如財政部、央行行長,必須要用專業人才。
“地方省長、書記大部分需要行政通才,專業部委大部分要帶有專業背景。”汪玉凱總結說。
調整路徑
中央地方互動交流成亮點
本輪省部級官員調整中,中央、地方交流互動成為一大亮點。據本報統計,25個部委負責人中,涉及調整的一共9人,其中3位來自地方:國土部部長姜大明原為山東省省長、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主任李斌原為安徽省省長、國家民委主任王正偉原為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府主席。
與此同時,地方省市自治區主要領導調整中,由中央“空降”的一共6人,分別是河南省委副書記謝伏瞻(為國務院研究室原主任)、山東省委副書記郭樹清(證監會原主席)、黑龍江省委副書記陸昊(共青團中央原第一書記)、河北省委書記周本順(中央政法委原秘書長)、寧夏自治區區委書記李建華(國家行政學院原黨委書記、副院長)以及安徽省委副書記王學軍(國家信訪局原局長、黨組書記)。
汪玉凱分析,本次人員調整充分體現出上下互動的特點。從自上而下來講,因中央工作的視野比較開闊,站得比較高,“空降”的官員一般宏觀決策能力相對較強。下到地方后,深入了解地方,這樣的人才將更加具有優勢。有分析認為,這也體現了中共在干部任用方面日漸務實。對促進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提高中央部委對國情的熟悉度大有裨益。
而從自下而上來講,汪玉凱認為,地方的人才有著自身的優勢,他們往往對地方實際情況了解更深入、更有發言權,地方官員出任部委領導,在今后進行宏觀決策部署的時候更能考慮到基層的實際情況。
比如出任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主任的李斌,在主政安徽期間,創造了享譽全國的醫改“安徽模式”,在公立醫院改革方面,安徽是唯一有兩個國家試點城市的省份。這些實踐經驗或將為其今后深入推進醫改起到重要作用。
省內升遷保持政策連續性
據本報統計,在新一輪地方主要領導的調整中,唯一與“中央空降”人數相同的任命方式是省內升遷。大多情況為省委書記調任他職后,省長接棒省委書記一職,這種情況共涉及4人,分別是:郭庚茂(河南省)、徐守盛(湖南省)、駱惠寧(青海省)、王憲魁(黑龍江省),南寧市委書記陳武升任廣西區委副書記,寧夏區委常委、區政府副主席劉慧升任區委副書記,也均屬省內升遷。
汪玉凱分析,省內升遷是本輪調整中很明顯的一個特征。“過去我們在省委書記的配置上大部分都是從外部調,很少從本地起用。”汪玉凱說,很多省長就是本地人,這次多位省長接棒省委書記對于保持省里工作的連續性將起到很重要的作用,這對地方發展是有好處的。
基層及艱苦地區人才優先
據本報統計,在本輪地方官員調整中,“異地交流”形式任命的官員一共有3位。這是本輪地方官員調整中,繼“中央空降”、“省內升遷”之后的第三種方式。他們分別是從青海到江西的強衛、從西藏到青海的郝鵬以及從黑龍江到湖南的杜家毫。
汪玉凱分析,本輪人員調整,特別體現了有基層實踐工作經驗的人才優先得到提升以及在艱苦地方工作過的人才優先提升兩大特點。他認為,這反映了新一屆中央領導人上任后的用人新動向——注重基層經歷,注重邊遠地區人才。
“讓發達地區的人才到西部鍛煉這種現象前幾年比較多,而本次人員調整體現出新的特點,可以讓西藏、青海等地的人才得到能力提升。”汪玉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