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天翔同志生平
鄭天翔同志(原名鄭庭祥),1914年11月28日出生于內蒙古涼城縣。青年時期,他滿懷救國救民之志,廣泛接觸五四運動以來的進步思想和新文化。1935年考入清華大學外國文學系,后轉入哲學系,積極投身于一二九抗日愛國運動。1936年初加入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和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先后參與組織“綏遠旅平同學會”、“晉綏旅平同學抗日聯合會”、“西北旅平青年救國聯合會”。同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7年奔赴延安,入陜北公學學習。1938年黨的六屆六中全會后調晉察冀邊區工作,歷任晉察冀北岳區黨委宣傳部干事、科長,中共阜平縣委副書記兼宣傳部部長,聶榮臻同志秘書,并增補為黨的七大代表。1945年黨的七大后調綏蒙地區工作,歷任中共塞北地委宣傳部部長,綏南行署專員兼綏南地委敵軍部部長、涼城縣縣長,涼城中心縣委書記,綏南工委副書記等職,多次組織參加對敵斗爭和土改工作。1947年11月到晉綏黨校學習。1948年任臨汾西山(枕頭地區)工作團團長。同年11月任華北局宣傳部宣傳科科長。
1949年10月,鄭天翔同志調綏遠省工作。同年12月任綏遠軍政委員會包頭工作團團長,率領工作團進入包頭全面接管工作,后歷任中共包頭市委副書記(主持工作)、市長、市委書記。在包頭市工作的3年時間里,他正確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發動和依靠群眾,著手建立革命新秩序,恢復和發展生產,剿滅土匪武裝,肅清反動殘余力量,鎮壓反革命活動,為建立和鞏固人民政權作出了突出貢獻。他組織禁煙戒毒,開展減租反霸,完成土地改革任務。他積極推動發展國營經濟,調整私營工商業,順利完成了各項新民主主義改革。他重視干部教育和黨的建設,努力重建城市,發展經濟,為包頭市日后成為我國重要的新興工業生產基地和新型商貿城市,打下了基礎。
1952年12月,鄭天翔同志調中共北京市委工作,后任市委委員兼秘書長、北京市都市規劃委員會主任,分管城市規劃和建筑業工作。在廣泛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他領導完成了新中國成立后北京市第一部城市建設總體規劃方案,從北京市具體情況出發,把長遠發展戰略和當時實際結合起來,把保留歷史文化名城特色和現代化建設結合起來,就首都建設有關方面的大政方針提出了明確意見。在中央和北京市委領導下,他帶領都市規劃工作人員和專家組同志,準確把握新中國首都的性質和發展規模,本著保護古建筑和文物古跡的方針,統籌兼顧道路體系布局、水資源保護利用以及造林綠化等問題,尤其在科學規劃天安門廣場的建設布局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1955年7月,鄭天翔同志在中共北京市第一屆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上被選為市委常委、書記處書記,并兼任市委秘書長,分管工業工作。面對北京工業基礎較差的實際情況,他認真貫徹中央有關精神,積極推進新工廠建設,重視知識分子和技術工作,組織開展群眾性技術革新和技術改造,推廣超聲波在工業生產上的應用研究,實現了北京市工業總產值的穩定增長。1962年,他負責北京市委日常工作,在農村組織開展社會主義教育,采取措施大力提高糧食產量;在城市開展“四清”工作,促進北京焦化廠、首鋼兩個試點企業技術革新,組織開展高新產品研制和尖端產品元器件更新換代,為北京工業建設在國民經濟調整中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
“文化大革命”期間,鄭天翔同志受到林彪、江青集團的殘酷迫害,被關押7年之久。他毫不妥協,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堅持原則,堅持真理,表現了共產黨人的堅定信念和錚錚鐵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