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確住房供應體系“總的方向”
改善住房條件、圓了“住房夢”,實現安居樂業,是現階段群眾最迫切的期盼。
習近平強調,從我國國情看,總的方向是構建以政府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場為主滿足多層次需求的住房供應體系。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陳飛說:“這為我國住房政策構架的完善進一步指明了方向。”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劉衛民表示,要滿足不同的住房需求,就要通過市場的手段,政府只是承擔基本保障。保障的歸保障,市場的歸市場。這一層關系的提出,進一步明確了住房保障的主導作用、基本功能。
我國在相當長時期內仍將處于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時期,城鎮化過程中,住房供求關系緊張局面將長期存在。
馮俊說:“特別是城鎮住房體系還不夠健全,住房保障的覆蓋面還比較窄,必須探索完善市場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結合、以市場供應為主的住房政策框架。”
全力完成3600萬套保障房的承諾
“十二五”規劃提出,建設城鎮保障性住房和棚戶區改造住房3600萬套(戶),到2015年全國保障性住房覆蓋面達到20%左右。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這是政府對人民作出的承諾,要全力完成。在推進這項工作的過程中,要注意盡力而為和量力而行相結合,努力滿足基本住房需求。
來自住房城鄉建設部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9月底,全國開工建設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620萬套,基本建成410萬套,分別達到年度目標任務的98%和87%,完成投資8200億元。
馮俊說:“加快保障房建設和棚戶區改造,既是保障人民群眾基本居住權利的客觀需要,也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務職能的重要職責。我們既要盡力而為,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盡早改善困難群眾住房條件;又要量力而行,結合財政能力和土地資源等條件,合理把握保障性住房建設規模和節奏。”
完善住房支持政策 探索非營利機構參與保障房建設管理
習近平強調,要完善住房支持政策,注重發揮政策的扶持、導向、帶動作用,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和主動性。其中特別提出要完善土地政策和財政政策。
陳飛說:“土地和金融是住房發展的兩大根基。土地是城市的主要資源,是經濟社會活動的空間載體,在市場體制下,土地供應短缺常常是住房供給短缺的主要原因之一。對低收入居民來說,資金短缺是造成其住房問題的根本原因,財政政策的支持,實質上是二次分配,是解決低收入居民住房緊張的必要舉措。”
劉衛民說:“公共資源投入有很多形式,最主要的是土地和財政。要完善住房保障,土地供應的規模和結構要有更加優化的安排。財政投入方面要向公租房傾斜,由于它的投入周期長、回款慢、盈利空間小,政府要有更大的投入。”
值得關注的是,習近平總書記講話中還提出,要積極探索建立非營利機構參與保障性住房建設和運營管理的體制機制。
劉衛民說:“非營利機構參與保障性住房建設和運營管理,政府可以制定政策并進行監管,具體項目由第三方來執行,一方面減輕了政府的壓力,一方面可以使建設運營管理等更加專業化、透明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