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夏,洪澇災害肆虐東北三省,李克強當即作出指示,要求國家防總會同有關部門指導和積極幫助地方進一步加強抗災搶險工作,全力做好搜救失蹤人員、及時轉移受威脅地區群眾、妥善安置受災群眾和相關善后工作。面對百年不遇的嚴重洪澇災害,李克強總理坐鎮北京指揮調度,地方政府總動員,中央政府全力支持。在不到一周的時間里,李克強兩次致電俄羅斯總理梅德韋杰夫就黑龍江流域抗洪救災進行溝通協調,希望俄方利用上游水庫削峰攔洪。
此前,面對重大自然災害,各項救援工作基本是由中央政府總負責,地方政府往往起配合作用。今年以來,中央政府放心地讓地方政府站到前臺,說明目前我國在應對重大自然災害時,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間已建立了成熟、有效的聯動響應機制。
正如李克強5月13日在國務院機構職能轉變動員會議上所強調,要以簡政放權更好地發揮地方政府的作用。在此次會議上,李克強特別舉例強調了中央、地方聯動應對四川蘆山地震災情的新機制,“這樣的大事急事經部署后都能交給地方為主去辦去管,因此我們要相信地方也能辦好管好其他很多事。反過來講,國務院部門管得過多過細了,既管不了也管不好。各級政府要按照各自的事權分級管理,尤其是涉及改善民生的具體事項,要盡可能實行就近管理”。
誠然,國家領導人在自然災害發生的第一時間趕赴災區,有助于中央政府統一指揮救災。但是一套運行良好的、中央地方聯動的應急機制才是及時應對災害的法寶。在災害發生之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迅速進行互動,溝通了解災害級別,依據應急機制劃分各自的職責。地方政府熟悉情況,大量的具體救災工作由地方和一線同志承擔,中央政府負責提供必要的援助——這減少了指揮救災的層級,大大提高了救災效率,能在災害的第一時間保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會有力有序地促進救災工作的進展。
事實上,中央地方聯動的救災新機制吸取了以往的經驗教訓。這一套新的機制在今年以來數次災害應對中得到充分檢驗并發揮了重要作用。我們相信,這種新機制將會為實現及時高效、科學有序地應對重大自然災害和公共衛生突發事件起到重要的作用。這也體現了新一屆政府通過簡政放權,大力推進政府職能轉變的決心和勇氣。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