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地板上鋪著歐式地毯、裝飾柜上擺滿迪拜風格的酒杯,客廳和兩側臥室間咖啡和淺巧克力色的落地帷幔營造出溫馨的氛圍——這是位于中國膠東半島的一處農家,它的主人是亞美尼亞人努內和她的中國丈夫鄧忠崗。
和老一輩鎖定土地求生存不同,像鄧忠崗一樣生活在改革開放年代的新一代中國農民離開故土,到大城市尋求新出路,甚至遠赴國外打工。鄧忠崗和幾個同伴在1994年來到努內的家鄉——亞美尼亞首都埃里溫從事面粉加工。
鄧忠崗的一次感冒,成就了他和醫院護士努內的異國情緣。愛情的力量讓努內帶著對中國農村的一無所知和美好想象,義無反顧地在1997年追隨丈夫回國,但生活的嚴峻讓她措手不及。
山東省榮成市崖西鎮詹家莊村有150多戶人家,村民靠種花生、玉米和小麥為生。封閉的村莊里沒有超市和醫院,這讓家境優越的努內無所適從。
初到丈夫家,黑漆漆的小屋里只有一張炕和幾件破舊不堪的家具,廚房里凌亂地堆著燒火用的稻草。改革開放后,先富起來的中國人顯然不在這里。
“丈夫跟我說家在農村時,我沒在意,在亞美尼亞,農民也住兩三層的小樓,有地毯,有獨立的衛生間。我被眼前的情景驚呆了,坐在屋外哭了整整一夜。”努內說,她不是沒有想過回國,但為了丈夫和才七個月大的雙胞胎女兒,她選擇留下來。
“既然決定留下,我就要把日子過好。”不久,要強的努內已經和其他普通中國農婦一樣,在大鍋上蒸饅頭、挽起褲腿下地割麥子、到河邊洗衣服。
但努內心里一直向往著能改變自己的生活。她回憶說:“那時候太苦了,吃飯時沒有菜,洗澡水要一鍋一鍋燒,茅房永遠都臭氣熏天。最讓我心痛的是沒錢送兩個孩子上幼兒園,村里很多家庭都是這樣。”
為了養家,鄧忠崗再次進城,在建筑工地上干活,一個月才能回家一次。“我以為打工總比割麥子輕松,后來才知道,吃的是粗糙的大鍋飯,住的是10多人一間的小屋。”努內心疼丈夫,把他從工地拉了回來。
2002年,村里開始有人從事養殖業。努內意識到養雞周期短、回本快,是個掙錢的好辦法。她用母親從亞美尼亞寄來的錢蓋起了養雞大棚。那段時間,夫妻倆白天種地,晚上就睡在雞毛亂飛、滿地雞糞的大棚里。很快,夫婦倆掙到了有生以來最大一筆錢——9000多元。當時,村民一年的收入還不到2000元。努內一下成了村里有名的養殖專業戶。
詹家莊村所屬的榮成是個縣級市,三面環海。新世紀以來,地方政府大力發展修造船、物流、漁業等臨港產業,各國船只往來不斷。不少人抓住商機做起了生意,印有俄語和韓語的店鋪隨處可見。努內萌發了到城里開咖啡館的念頭。
“我想進城給自己打工,但我們缺錢。”努內說。
努內是幸運的。她和鄧忠崗的跨國愛情以及“洋媳婦”養雞致富的傳奇被媒體報道后感動了很多人。崖西鎮鎮長以個人財產作擔保幫助她拿到了5萬元銀行貸款,努內的咖啡館在2005年如愿開張。
為了招攬更多顧客,精明的努內決定請顧客免費吃喝,并請媽媽來店里坐鎮烹制地道的俄羅斯餐。如今,咖啡館一年能給努內夫婦帶來7-8萬的利潤。靠著這個咖啡館,努內把兩個女兒送進煙臺藝術學校,家里還買了車、筆記本電腦等。2009年,努內又在威海開了一家西餐廳,目前租給一個俄羅斯經理經營。
“中國的發展太快了,變化特別大。16年前我看到的威海,多半還是農村式樣的平房,現在全變成了高樓大廈。我在榮成有很多朋友,他們在農村的父母也都從平房搬進了樓房”。努內說。
現在,航運季節有俄羅斯船停靠的時候,努內夫婦就在榮成開店營業。淡季,他們就回到農村。如今的詹家莊村,人均年收入已達15000多元。村里的泥巴路變成水泥地,一些游子們在過年會開車回家,而冰箱、洗衣機、電視早已不再罕見。
努內現在最大的愿望是兩個女兒能考上大學。“等到她們工作了,我和忠崗也許會回到村里種種菜,養養雞,空閑時去新建的文化廣場跳跳舞。”她說。(記者葛萬青 滕軍偉)
實習編輯 艾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