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前教育階段,0至3歲嬰幼兒早期教育試點在14個地區開展,通過集合社區、家長和托幼機構的資源,探索科學規范的幼兒教育模式;《3至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正在落實到托幼機構,從教育理念和方法上向幼兒教育“小學化”說“不”。
在基礎教育階段,安徽、上海等省份先行先試,建立學校教學活動公開公示制、學生課業負擔監測公告制、基礎教育質量監測制以及減負跟蹤激勵機制等,取得了學校、學生和家長的多方好評。
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真正公平的教育絕不是找毛病、挑次品,而是應該讓每個孩子發現更好的自己,實現自身的進步。
教育均衡:讓孩子們享有更公平的教育
電視、電腦、鋼琴、電子白板、錄播設備……走進四川省新津縣萬和小學,教室內的配備與城市學校別無二致。在學校的“報告廳”,師生通過網絡還能和成都甚至英國的小學互動交流。
萬和小學是我國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受益者。通過近200億元的城鄉中小學建設改造,成都已成為全國首個實現所轄區縣全部達到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的城市。
讓每個孩子都能在家門口上好學,是教育公平的體現,是每個家庭的期盼,也是黨和政府的職責。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均衡發展九年義務教育”,是在基本普及城鄉免費義務教育的基礎上,改革再次設定的攻堅目標。
各地通過結對幫扶、教師交流、遠程教育等多種形式,正在將優質教學資源輸送到邊遠和農村地區。通過集團辦學、定期流動等辦法,一批優質學校帶活了一批弱校。
根據教育部與全國各省區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簽署的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備忘錄,各地均已制定縣(區)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路線圖與時間表,設立了相應的教育督導機制以及一票否決等行政問責制度。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就學問題已被納入各地經濟社會事業發展總體規劃。
就在不久前,教育部陸續公布了國家教育督查組對全國多個省份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督查反饋意見,結果顯示:學校基本達到了評估標準,公眾滿意度不斷提升。
人民仍在期盼,“城鄉教育一體化,公共資源均等化”的教育改革步伐不斷加快,讓孩子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記者吳晶 劉奕湛)
實習編輯 艾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