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提到: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啟動實施一方是獨生子女的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的政策,逐步調整完善生育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
中國將進入人口負增長
上世紀80年代推行的計劃生育政策,是針對人口過快增長而作出的權宜選擇。這項政策實施之初,中共中央在一封公開信中就曾經預見——30年以后,目前特別緊張的人口問題就可以緩和,也就可以采取不同的人口政策了。30年之后的今天,中國人口面臨的主要矛盾已經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人們開始對獨生子女政策進行總結和反思,并提出調整生育政策,逐步放開生育的建議。
2011年,國家發布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在過去的10年,中國人口增長了7390萬人,增長率為5.84%,年平均增長0.57%,比1990年到2000年年均1.07%的增長率又下降了0.5個百分點。中國的生育率已經下降到1.5以下,也就是說平均每個婦女只生了不到1.5個小孩,遠遠低于2.1的更替生育率。1.5以下的生育率意味著下一代人比上一代人少30%,在不遠的將來,中國人口將進入一個長期負增長的時期。
實際上在過去20年中,低生育率已經使得年輕人口減少了30%。20世紀90年代中國每年還有大約2000萬的新生人口,到了21世紀,每年新生人口已經降到了1500萬,如此劇烈的人口結構的變化,是世界歷史上絕無僅有的。
放開“單獨”二胎生育率不會反彈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的李建新在談到計劃生育問題時表態:“人口是社會的基礎,人口的變化會涉及到社會的方方面面,1980年以后的獨生子女政策,實際上讓中國微觀家庭、宏觀的人口架構發生了畸形的變化。比如說421家庭,失獨家庭很多,這種畸形的變化帶來了一系列的經濟可持續發展、社會的穩定、國防安全、文明的興衰、整個民族的復興等等問題。”
追根溯源,在放開計劃生育這個問題上,最終影響國家決策的根源問題就在于放開生二胎究竟會多生多少人、中國人口是否會像潮水般打開閘門般傾瀉而下?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研究員王廣州談到,“去年年底一個非常有影響的研究得出一個數據,說放開二胎的話大概生育率會反彈到4.4,我們也相應地做了一個研究,我認為這種可能性幾乎是零。”王廣州測算,我們目前全國每年大概生到1500萬至1700萬人,甚至更低一些,如果是4.4的概念,那就是要生4700萬左右,這確實是一個很大的數字。可實際上,中國婦女總量3.8億,已生育的婦女為2.59億。其中,已生育二胎的約1.2億,未生育二胎的約1.39億。1.39億未生育二胎的婦女中,40歲及以上的有0.47億,40歲以下的有0.92億。如果放開二胎的話,比較可能的新生人口大概接近2000萬左右。
養育成本高都市人“生不起”
對于放開生二胎,人們最擔心的就是,人口的急劇增長會給資源環境、土地利用、住房交通、教育醫療等帶來無法承受的負擔,會讓整個國家和社會難以有序運轉。那么,如果放開生,中國究竟會增加多少人?來看這樣一組數據:2006年全國人口和計劃生育抽樣問卷調查主要數據顯示:育齡婦女的平均理想子女數是1.7個,也就說,即使沒有計劃生育政策,人們也不愿意多生孩子。這中間的原因大多是因為在當前的經濟環境下,撫養一個孩子長大成人的成本太高,工薪階層難以承擔兩個以上孩子的撫養費用。
對于這一點,記者向十多個朋友發出了問詢,得到的答復驚人的一致——一個還養不起呢,兩個怎么養?甚至有人直接回答:一個都不想要!且不說為孩子買房就要耗盡父母一生的積蓄,僅是孩子的衣食住行、醫療教育成本就已經讓很多正處于育齡期的80后高呼“生不起”了。
城市擁擠與人口密度無關
而對于人口增長所帶來的資源環境、土地利用、住房交通、教育醫療等方面的問題,長期關注中國人口問題的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梁建章有著自己的見解。梁建章認為,城市的規模擴大,有利于發展高能效的公共交通。世界上幾乎所有的大都市都是依賴公共交通來解決交通擁擠的問題。人口稠密的香港和新加坡,在二三十年前就建成了以地鐵為主的高效的公共交通系統,并通過汽車稅或者停車費來控制汽車消費。現在中國的很多大城市正在大力發展地鐵、高鐵等公共交通設施,用以緩解交通擁擠的壓力。上海和北京都已經建了十幾條地鐵,但是其軌道交通的密度比起紐約、香港還有差距。中國大都市,包括像南京、杭州這樣的二線中心城市,以它的人口規模、密度和經濟規模,在今后的10至20年中,完全有條件建設高密度的軌道交通,并且用經濟手段控制汽車的發展,來解決城市的交通和污染問題。在人口密度高于我們的日本、韓國和西歐發達國家,城市里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城市的郊外都是青山綠水,城市的擁擠病和一個國家的人口密度沒有關系。
案例
祖孫三代生育觀
“過去在農村,多生一個孩子不過是多給一碗飯的事,孩子長大了就是一個壯勞力,所以那時候我們都想多生。”
80歲的楊廣智老人告訴記者,在他們那個年代,家家戶戶都有四五個孩子,也沒有覺得養育這些孩子有多么困難。他的四個孩子有人上到了高中,有人僅上完初中,在教育上也沒花幾個錢。至于住房問題,他跟村里申請了宅基地,分別給大兒和二兒蓋了房子。幾年以后,兩個兒子又幫襯著最小的弟弟蓋了房子。而蓋這三棟房子的花費總共也沒超過10萬塊錢。如此算來,四十年以前,養育一個孩子的成本不會超過五萬元。
隨著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楊廣智老人的孩子都進了城,并且趕上了計劃生育,受到農村傳統思想的影響,4個孩子都不滿足只生一個,全都“頂風作案”,生了二胎。
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一家養活兩個孩子,經濟上也還算說得過去。幾個孫子孫女有的已經念完大學,有的初中畢業就不再讀書了。念了大學的兩個孫女,在小學和中學階段也基本沒有花什么大錢,交個書費、學雜費的,每次至多幾百塊錢。唯一的大額開銷,就是大學期間每人花了三萬多元,但兩個家庭都還可以承受。
可到了楊廣智老人的孫子時,養育孩子的壓力陡然增加了。他的長孫已經33歲,結婚5年,卻至今不敢生孩子。
“不敢生,生下來養不起啊!奶粉,300塊錢一桶;嬰兒車1000塊一輛。請個育兒嫂照顧孩子,哪還有3000元以下的?”小楊先生對記者說:“這還沒上學呢,現在的公立幼兒園多難進啊,報紙上不是經常寫家長們半夜搬著板凳去排隊嗎?私立的每月最少也得兩三千吧,等到上了小學,那就更是用錢來砸了,我一個同事為了讓孩子上一個好學校,托人還花了10萬贊助費;還有朋友把孩子送到私立學校,一年費用14萬。這還不算孩子參加各類輔導班、興趣班的費用,一節課兩三百塊很正常,家長不讓孩子上,就總覺得自己的孩子要被落下。”說著這些動輒以萬、十萬計的教育成本,小楊先生覺得,養孩子就是一個無底洞,就算生一個,他都已經勉為其難了。
實習編輯 夏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