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加快推進 讓黃沙“止步”
二期工程進一步推進,中央造林補助標準將繼續提高
會議聽取了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匯報。強調,要進一步推進二期工程實施,繼續提高中央造林補助標準。鼓勵各類社會主體投資治沙造林,凡達到技術標準的,均可享受相關補助。統籌推進防護林更新改造,在河北張家口壩上地區開展試點。強化后期管護責任,確保建成一片、管護一片,嚴厲打擊和查處亂砍、亂墾、亂牧、亂挖及亂用水資源等違法行為。支持地方大力發展沙產業和林下經濟。努力實現生態改善、農民增收。
為改善京津地區生態環境,遏制沙塵危害,2000年6月,國家緊急啟動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一期工程實施12年,累計安排資金562億元,完成營造林753萬公頃,治理草地933萬公頃。京津地區沙塵天氣較治理前明顯減少,工程區沙化程度減輕,林草植被增加,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能力增強。
2012年9月,國務院常務會審議通過了二期工程規劃,工程范圍適當西擴,將沙塵傳輸路徑北路和西北路的主要沙塵源區納入治理范圍,覆蓋北京、天津、河北、內蒙古、山西、陜西6省(區、市)的138個縣(旗、市、區),面積70.6萬平方公里。二期工程計劃從2013年到2022年,實施10年,總投資878億元。今年是二期工程實施的第一年,工程建設正在有序推進。
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區地處我國北方防沙帶,是我國生態建設的重點和難點地區。經過十多年的治理,工程建設取得了顯著成績。但是,也面臨著治理難度加大、工程建設投入不足以及體制機制不完善等困境。譬如,近年來,張家口壩上地區楊樹防護林枯死現象就引起社會各界高度關注。
實施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對于鞏固我國北方防沙帶,遏制沙塵危害,至關重要。亟待從制度設計入手,消除企業等社會主體進入防沙治沙工程建設的障礙,最大程度調動社會各類主體參與生態建設的積極性。
水質較好湖泊不走“先污染、再治理”老路
有序推進湖泊休養生息,以清潔湖泊滋養祖國大地
會議通過《水質較好湖泊生態環境保護總體規劃》,要求在開展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集中治理水質較差湖泊的同時,對東北、蒙新、青藏、云貴和東部五大湖區水質較好湖泊進行分區保護,做好相關規劃銜接,調整流域產業結構和布局,加強入湖河流污染防治,建設和修復流域生態,有序推進湖泊休養生息,以清潔湖泊滋養祖國大地。
當前,我國湖泊環境保護總體形勢嚴峻,部分湖泊生態功能嚴重退化,富營養化問題突出;一些水質尚好的湖泊生態脆弱,面臨污染威脅。保護“一湖清水”的壓力越來越大。無論是滇池、太湖、巢湖,還是“千湖之省”湖北省的許多湖泊,都處于人口密集、工業發達的區域。隨著城市化的發展步伐加快、人口日益增多,湖泊污染也呈加重趨勢。我國已經先后制定并實施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專項規劃,對水質較差的湖泊進行了集中治理。
此次常務會通過《水質較好湖泊生態環境保護總體規劃》,進一步完善了我國水環境治理體系,建立起水質較好湖泊生態環境保護的長效機制,避免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閉幕之后召開的首次國務院常務會議上,部署推進一批環境治理重大生態工程,充分顯示了中國政府站在戰略和全局的高度,對生態文明和生態建設的重視。
加強生態保護和建設,一方面要加大政府投入,另一方面更要用改革的辦法、創新的方式,積極探索生態文明建設新機制——著力構建生態保護、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的協調聯動機制,生態補償的長效機制和多元投入的投融資機制,充分發揮市場作用,調動各類社會主體投身生態保護和建設的積極性,實現生態保護、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的三方共贏。此外,還要確立推動科學發展的正確導向和考核評價機制,實行最嚴格的源頭保護制度,嚴守生態保護紅線,構建環保高壓線。
黨的十八大報告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總體布局,吹響了建設“美麗中國”的集結號;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進一步地闡述了生態文明的內涵,明確提出要緊緊圍繞建設美麗中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劃定生態保護紅線;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更是明確提出了明年生態建設的工作任務:加大環境治理和保護生態的工作力度、投資力度、政策力度。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推進的一批重大生態工程建設,正是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落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推動生態文明的戰略性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