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同志一生的奮斗目標非常明確,就是把中國人民從封建主義的統治下解放出來,把中華民族從帝國主義的壓迫下解放出來,以徹底改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命運,使國家和民族富強振興起來。關于國共合作的大革命,他指出,目的是“為了使中華民族得到解放,為了實現人民的統治,為了使人民得到經濟的幸福”。關于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他宣示,“我們中華民族有同自己的敵人血戰到底的氣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光復舊物的決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關于我們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他申明,一切目的“在于建設一個中華民族的新社會和新國家”。新中國成立的時候,他更是自豪地宣布,“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
新中國的成立大大加快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為了改變一窮二白的面貌,毛澤東同志充滿感情地說,“我愛進步的中國,不愛落后的中國”。在實現興國、強國之夢的探索路上,盡管有過這樣那樣的不足或錯誤,毛澤東同志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目標方面、在捍衛國家主權和維護民族利益方面、在獨立自主探索自己的發展道路方面始終堅定不移,并且取得了巨大成就。所以鄧小平同志明確講,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國面貌一新,中國在國際上的形象變了,在國際事務中起的作用比過去更多了”。
作為愛國者和民族英雄,毛澤東同志突出的貢獻是:領導黨和人民徹底結束了舊中國一盤散沙的局面,實現了中國高度統一和各民族空前團結;不可逆轉地結束了近代以后中國內憂外患、積貧積弱的悲慘命運,使中華民族的發展進步開啟了歷史的新紀元;獨立自主地探索興國、強國之路,積累了在中國這樣一個社會生產力水平十分落后的東方大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物質基礎和寶貴經驗。這樣的歷史巨變是近代以來仁人志士夢寐以求的,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題中應有之義。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江澤民同志1993年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00周年時提出,“中國出了個毛澤東,是我們黨的驕傲,是我們國家的驕傲,是中華民族的驕傲”。胡錦濤同志2003年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10周年的講話中繼續使用了這個評價。
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準備、物質基礎”
我們黨在90多年的光輝歷程中,集中完成和推進了3件大事: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實現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完成了社會主義革命,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進行了社會主義建設;進行了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開創、堅持、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3件大事,前兩件都是在毛澤東同志領導下完成的,后一件是在他逝世后進行的。關于前兩件大事和后一件大事的關系,鄧小平同志1980年明確表示,“三中全會以后,我們就是恢復毛澤東同志的那些正確的東西嘛”,“現在我們還是把毛澤東同志已經提出、但是沒有做的事情做起來,把他反對錯了的改正過來,把他沒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當長的時候,還是做這件事。當然,我們也有發展,而且還要繼續發展”。這就指出了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在什么樣的基礎上起步的。
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入,我們黨面臨和要解決的問題越來越陌生和復雜,在實踐和理論上所做的創新和發展也越來越豐富和深入。在這種情況下,在怎樣看待毛澤東同志那代人做的兩件大事和第三件大事的關系問題上,我們黨的態度不僅一以貫之,而且認識也越來越深入和具體。從1993年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00周年到2003年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10周年,從黨的十七大到黨的十八大,我們黨逐步形成了這樣的表述:在黨和毛澤東同志領導下取得的所有成就,都成為了我們“建立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本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條件”;“為古老的中國趕上時代發展潮流、闊步走向繁榮昌盛創造了根本前提,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和實踐基礎”;“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為新的歷史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準備、物質基礎”。
這些評價體現了科學的歷史觀,說明幾代中國共產黨人的歷史使命是一脈相承的,革命、建設和改革三個歷史時期是相互聯系、環環相扣的。我們黨干的三件大事,沒有前一件的完成就引不出后一件,后一件大事總是在前一件的基礎上做起來的。特別是“根本政治前提、制度基礎、寶貴經驗、理論準備、物質基礎”這5個概念,從不同方面揭示了毛澤東同志那代人為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出的貢獻,說明我們黨做的前兩件大事和第三件大事存在密不可分的聯系。三者之間有不小差別,但一脈貫通,第二件大事為第三件大事積累了思想、物質和制度條件,第三件大事是對第二件大事的堅持、改革和發展。
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選擇。今天,我們對毛澤東同志的最好紀念,就是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把他和老一輩革命家歷經千辛萬苦開創的偉大事業繼續推向前進,不斷譜寫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篇章。
《 人民日報 》( 2013年12月26日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