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的帽子居然摘不掉?
經過新一輪的開發式扶貧,至2012年,全國592個戴著貧困帽子的縣(不包括國家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中非重點縣240個),只有38個縣摘了帽子,但迅即這38頂貧困帽又被別的縣戴上了。
雖然中央為鼓勵各省減少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數量,曾明確表示重點縣減少的省,國家支持力度不減,但各省貧困帽子頂數并未見減少,反而在國家出臺扶持連片特困地區的政策后,貧困帽子總數增至832頂。
寧換帽子不摘帽子,已經成為貧困省區各級官員的共識,無論中央如何號召也決不動搖。最新數據表明,有重點扶貧任務的21個省區都堅持貧困帽子頂數不變,即使從一個縣頭上摘掉,也要換到另一個縣頭上,清晰地展現了地方和中央進行財政博弈的痕跡。雖然中央表明支持政策力度不減,但地方不相信,生怕哪一天有了新政策,丟了“香餑餑”,只有把帽子戴在自己頭上,心里才踏實。
此外,絕大多數重點縣攥著帽子不松手,即使經濟發展了,貧困人口減少了,也還要通過貧困帽子爭取更多的優惠政策。雖然有的省也出臺了鼓勵脫帽的政策,但各縣也是不相信。這樣看來,全國592個重點縣,只有38個摘掉帽子,也就不足為奇了。
貧困人口為何又上億?
到2010年底,我國的貧困人口下降到2688萬,但在2012年,一個新的貧困人口數據出現了:1.28億。為何貧困人口又上升了?
一個顯而易見的答案是,貧困標準的再次提升,2010年底我國的貧困標準是1274元,而2012年的貧困標準則提高到2300元。
國際上采用的貧困標準,有的是全部人口數的10%,有的是按平均收入的50%以下,而無論是按以上哪一種計算方法,我國的貧困人口都將更多。
貧困標準更像是一個篩子,貧困標準低,表明扶貧網眼就大,被扶持的人就少,反之亦反。
我國的“貧困線”動態上調,這是與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國務院扶貧辦官員曾表示,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適時提高扶貧標準是國際慣例。20年來全球有35個發展中的國家提高過扶貧標準,而且有的國家不只一次。這次中國政府大幅度提高扶貧標準,是以農民的生存和溫飽問題基本解決為前提的,標志著我國扶貧開發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悖論:貧困縣里有百強
多年來,圍繞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出現了很多自相矛盾的悖論現象。
2012年,在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名單中赫然在列的內蒙古準格爾旗,后來卻神秘消失了。原因是它出現在了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名單中,被網友發現后提出質疑,被摘了帽子。有資料記載,全國曾有10多個國家級或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出現在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或一些省的十強縣名單中。
全國的窮縣、弱縣為啥反倒成了強縣?表面上看是不合邏輯的,自相矛盾,但查閱兩種評定標準就能發現,兩頂帽子確實可以同時擁有。
從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的評定標準看,貧困人口占全國比例、農民人均純收入是兩項重要指標,這兩項指標分別占評定標準60%和30%的權重。另外一項指標人均GDP和人均財政,只占10%的權重。
而評定“百強縣”的標準,雖然目前沒有公布一個明確的可量化的答案,但能夠反映經濟實力的人均GDP和人均財政,恐怕是最重要的參考指標。
可見,由于評定標準的不同,“貧困縣”和“百強縣”兩頂帽子,真的可能同時擁有。
正因為如此,才會有被指責的縣覺得“委屈”,認為“是國家扶貧制度改革層面上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