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改革要動力,向調結構要動力,向改善民生要動力,續寫“中國故事”新的傳奇
與短期增速起伏相比,進入轉型升級新階段的中國經濟,中長期發展的動力何在,是有識之士更加關心的問題。
“中國經濟穩增長是有基礎的,今后一個時期不但有保持中高速增長的良好條件,而且具備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李克強總理表示,我們將多方施策,重點在以下三個方面努力:向改革要動力,向調結構要動力,向改善民生要動力。
“演講不僅通過對增速目標和合理區間的詳細闡述,解答了各方對當前中國經濟增長的擔憂和疑慮;更是通過對未來發展‘三大動力’的梳理和提煉,有力地回擊了唱衰中國經濟的論調。”張立群說。財政部財科所所長賈康認為,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開局之年,要加快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把改革作為中國未來發展的最大動力源泉。
李克強總理強調,市場中蘊藏著巨大的活力,人民中蘊藏著無窮的創造力。我們將繼續加大簡政放權力度,建立政府權力清單制度,探索實行負面清單管理模式,通過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等建設,形成有益經驗,并復制與推廣到其他地區。
“最根本的是通過改革,達到讓市場在配置資源起到決定性作用的局面,這對于未來經濟持續健康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蔡進指出。
在調結構方面,王軍認為,無論是城鄉和區域差距,還是三次產業結構和新興產業布局,都蘊含著未來發展的強大動力。例如演講中提到的落實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規劃,從破解城鄉之間和城市內部二元結構問題入手,有序推進轉移人口市民化,都將給未來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投資、居民消費提供強大動力。
在改善民生方面,專家們普遍認為,這不僅是經濟發展的根本目的,而且改善民生可以有效打消居民消費的后顧之憂,直接拉動居民消費,有助于構建由消費為主要拉動力的經濟持續平穩增長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