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山,一間房,一個人。
從1987年到2011年,從35歲到59歲,從青春年華到兩鬢白發。
在山西省平陸縣國營林場海拔1460米的云蓋寺瞭望臺上,在杳無人煙的中條山南麓,一個名叫荊保山的護林員,守護著20萬畝油松,忍受著常人難以想象的孤寂和艱辛,像一顆無名的青松深根在山頂,心無旁騖地堅守了24個春秋,把一生最美好的24年,奉獻給了中條山的護林事業。
“我是一名共產黨員”
荊保山和他的名字一樣,一輩子與山結緣。他17年的軍旅生涯在高寒缺氧的唐古拉山兵站度過,24年的護林生涯更是一個人堅守在大山最高峰的瞭望臺上。
1987年3月,荊保山從部隊轉業,被分配到平陸縣國營林場新建的云蓋寺瞭望臺工作。山風呼嘯,松濤陣陣,還有各種飛禽走獸的怪叫聲。看著簡陋的房子和唯一一部與外界聯系的電臺,荊保山心涼了半截。他本想從大山退伍回來安置一個體面工作、好好孝敬父母、享受全家團聚,好夢一下子破滅了;想給領導提出困難,但話到嘴邊又咽回去了:再艱苦總得有人干,何況自己還是一名共產黨員。
24年來,荊保山堅持寫日記,把自己的真情實感從心里掏出來。每當遇到生活上的困難,每當情感脆弱時,他在日記上都會留下這么一段話:我是一名共產黨員,就要干別人不愿意干的事;我是一名共產黨員,有一分熱,就發一分光。
每隔一小時沿著山梁或者爬到房頂,用望遠鏡觀察一次;每天報告林場三次情況;每周巡山一次——這就是荊保山的工作任務,無人監督,風雨無阻。
他每次巡山,都拄著一根棍子,沿著不知走過多少遍的荊棘小道,一走就是3個小時、30公里,寂寞難耐時,面對大山吆喝兩嗓子。
責任區的每一棵樹就像他的孩子一樣,他把樹木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還重要。24年來,面對盜伐者的報復,面對想打樹木歪主意的人一次次金錢誘惑,荊保山從來沒有害怕過,沒有動搖過,人人都知道他是“一根筋”。
“再大的困難也能克服”
“房頂和窗戶用塑料布包著,磚頭地面濕漉漉的。除了望遠鏡、手電筒、滅火器等護林用品和簡單的灶火,就是書和筆記本,陰濕潮冷的屋子再無其他物品。”這里,就是荊保山工作和生活24年的地方。
每年冬春兩季,最讓護林員繃緊神經的是火災。這個時候,荊保山都要時時刻刻觀察山上的“動靜”。1999年2月2日零時40分,他看見小嶺村后有濃煙,立即報告場部。由于山高風大,火勢迅猛,當他帶領土地廟村義務滅火隊員趕到現場時,瞬間就被大火包圍,有3名戰友被火焰吞噬,英勇犧牲。他逆勢沖出火堆,摔倒在被燒焦的地面才幸免于難,但自己身上也多處燒傷。
山上野獸多,每次巡山時都會碰到,他曾經多次和狼對峙過;多少次巡山時被大雨澆成落湯雞,發燒感冒,自己熬草藥治愈;多少次大雪封山,斷了糧食,只好“餓”等援軍。然而,更難忍受的是潮濕氣候和吃水的考驗。
中條山的小氣候,即使不下雨,房間都是潮濕的,被子也是潮濕的。他總是早早和衣鉆進被窩,等暖和后才能入睡,他因此患上風濕性關節炎,雙腿就像針扎一樣疼,有時疼得整晚都難入眠。
瞭望臺前有一個水窖,可是水里到處都是蟲子和樹葉。為了吃上干凈水,他需要到數公里外的山溝挑水。一路上,蒿草、荊棘布滿道路,下溝時候需要一個小時,上來時候需要兩個小時。剛上山那會兒滿滿一擔水一口氣挑回來,近些年,由于在高寒缺氧的唐古拉山當兵時留下肺部腫大的病根,以及風濕性關節炎等疾病,他只能挑半桶,半路上還要歇息一次。
疾病、寂寞沒能擊倒荊保山的意志,所有的困難都被他踏在腳下。他總是念叨一句話:“我是一名護林員,再大的困難也能克服,再苦的環境也不怕。”
“拼命為事業奉獻一切”
“混得再好也沒用,空話再多也白說,只有干好本職工作,拼命為事業奉獻一切。”荊保山說。
24年來,荊保山堅守在大山深處,法定的節假日幾乎沒有休息過,一年也難得幾次回家。每次回家看望父母時都帶著愧疚。而父親總安慰他:保山,家里不需要你管,把公家的活干好。父親得病時不能到醫院照顧,只是在病危前見了一面。現在想起已經去世的父親,他總是淚流滿面,心痛不已。84歲的老母親已經癱瘓4年,為了少給他添麻煩,他的兩個兄弟一直承擔照顧母親的重擔。
他欠妻子和兒女的就更多了。難得一見的妻子每次上山,都要從30公里外的洪池鎮岳村步行8個小時,翻過無數的溝壑才能到;每次她都背上30多個大饅頭,一路顛簸,到瞭望臺的時候都碎成了饃花。
妻子來了,他本該好好陪伴。但他常常撇下妻子,要么獨自管護剛栽的小樹苗,要么到管護站開會或巡山,讓妻子一個人守在空曠的瞭望臺。“沒辦法,誰讓咱嫁給人家。”妻子總是這樣給自己寬心。
他一雙兒女和爸爸總沒話說。也難怪,從小到大,都是媽媽帶著。他的兒子現在是一名士官,兒子常說,爸爸不是一個好父親,好丈夫,但絕對是一名優秀的共產黨員。他為公的心太重了,為私的心太少了。
“別人家男人給家里送錢,而他卻總是從家里拿錢拿東西。”從1998年國家實行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以來的10多年,荊保山每月一直拿著400元的工資,而且是年底一次領取,其中有兩年沒有領取一分錢。
長期的孤寂,荊保山變得少言寡語。除日記本里記錄著心里話,他從不說豪言壯語。24年來,荊保山清查各類進山人員2萬余人次,沒有曠工一天,沒有漏報一次火情。憑借練就的眼力,芮城縣境內二十嶺的兩次火災和鹽湖區境內無數次火災都是他第一時間發現和及時上報的,多次避免了巨大的經濟損失。
如今,他管護的油松林構成一道天然屏障,24年來,有著40年黨齡的荊保山,如山上的油松一般,不求聞達,不羨富貴,默默地釋放著“氧氣”,努力營造著“綠色”“低碳”環境。
來源:新華社(記者 王飛航)編輯:孫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