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本期主題
由于歷史和自然條件的原因,一些革命老區的經濟社會發展還相對滯后,當地老百姓的生產生活還面臨著諸多實際困難。不容忽視的是,革命老區大都分布在水土流失嚴重地區,嚴重的水土流失成為制約老區加快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在革命老區開展小流域治理工作,已引起國家和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本報與山西省水利廳日前在北京召開了山西省山老區小流域治理座談會,座談會上,與會代表觀看了《山西省山老區小流域治理調查與思考》紀錄片,聽取了山老區小流域治理情況介紹,并就山老區小流域治理的方向與內容進行了認真座談。
山老區小流域治理是在水土流失嚴重的革命老區,以小流域為單元,因地制宜,因害設防,優化配置水土保持工程、生物和耕作措施,形成有效的水土流失綜合防護體系,達到保護、改善和合理利用水土資源的目的,取得顯著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快速、有效地改善山老區的生態環境和生產生活條件,促進山老區致富,加快山老區發展。
據悉,2012年,山西省將首先在武鄉、左權、興縣等地啟動實施首批10條山老區小流域建設,包括紅軍東征時期毛主席率紅軍總部進駐過的永和縣東征村和趙家溝村,晉綏邊區行政公署和晉綏軍區所在地興縣蔡家崖,八路軍總部舊址武鄉縣王家峪村、磚壁村,中共中央北方局及八路軍總部駐扎地左權縣武軍寺和左權將軍犧牲地北艾鋪十字嶺等,以此為試點,在全省逐步推開。
與會代表一致認為,啟動實施山老區小流域治理,是改善革命老區生產、生態環境,推動山老區綜合經濟發展的一項重大戰略舉措,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開展山老區小流域治理
山西省水利廳黨組成員、水土保持局局長 張江汀
山西是著名革命老區,東太行,西呂梁,革命英雄兒女輩出。晉察冀、晉冀魯豫、晉綏三大抗日根據地,在1937年先后創建于山西。全省119個縣區市中,有105個不同程度地轄有老區鄉鎮,占總數的88%。
解放以來,黨中央和國務院十分關心老區經濟社會發展,但由于水土流失嚴重、自然條件惡劣等原因,革命老區經濟社會發展仍然滯后,人民生活水平仍然較低。根據山西省對100條山老區小流域調查結果,當地農民人均純收入3414元,最低的不足1600元,遠低于全省4736元的平均水平,更低于全國5919元的平均水平(2010年統計數字)。山西省委、省政府對山老區的貧困問題十分關注、關心,省委書記袁純清專門到武鄉縣磚壁村駐村調研,就山老區如何脫貧致富奔小康進行研究指導。在他的倡導下,省委常委會決定,省委、省政府領導同志每人聯系一個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進行具體幫助和指導。袁書記的聯系點選在了武鄉,目前他已三赴武鄉磚壁,調研指導和看望慰問老區人民。
山西革命老區大都分布在山區、丘陵區,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脆弱,農業生產條件惡劣。嚴重的水土流失是生態惡化的集中體現,不僅大量毀壞和減少耕地資源、加劇人地矛盾,破壞土壤結構、降低土地肥力,還破壞交通道路、房屋設施等,是造成老區貧困落后和制約老區加快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實踐證明,通過合理配置淤地壩、坡改梯、壩灘聯治、水保林、經濟林等水土保持措施,開展以小流域為單元的水土流失綜合治理,能夠快速有效地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和生產生活條件,是夯實農業發展基礎、促進農民增收、改變農村面貌的一項根本性、基礎性工作。
可以說,山老區小流域治理正是基于回報老區人民之情、加快老區發展之需提出來的。有了這一思路以后,去年,山西省水利廳組織專家人員很快編制完成《山老區小流域治理規劃》,擬用10年時間投資20億元,開展100條山老區小流域治理。這100條山老區小流域的特點是:一是位于革命老區范圍內;二是當地曾經為中國革命和解放事業作出過突出貢獻;三是水土流失嚴重,水土流失面積一般要占小流域總面積的50%以上;四是當地人民生活貧困;五是治理中盡可能與紅色旅游相結合。
山老區小流域治理在堅持綜合治理原則的基礎上,在治理措施上,更側重于改善當地農業基礎,提高農民收入,改善和保障民生;在效益兼顧上,突出經濟效益,將生態效益融于經濟效益當中;在治理投入上,因地制宜,因需制宜,較一般小流域治理有大幅提高;在治理方向上,與紅色旅游相結合,建設高標準、清潔型、有創新的小流域綜合治理精品工程,改變村容村貌,美化周邊環境,服務紅色旅游。
反映了革命老區人民殷切期盼
中國老區建設促進會副秘書長 李廣文少將
山西省提出山老區小流域治理,這是一項惠民工程。一共要治理100條小流域,今年要先啟動10條,而且拿出20億元,這是很不簡單的事情。我就講幾點感受:第一,我感到這次活動很及時很重要,組織這次活動時機很好,充分體現了山西省委省政府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扶貧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也是貫徹中央扶貧工作會議精神,盡快實現山西經濟社會和諧發展、快速發展的堅強決心。第二,山老區小流域治理充分體現了山西省委、省政府服務老區、建設老區、情系老區、回報老區的深情大愛。第三是反映了山西革命老區人民的殷切期盼。
全力支持山老區小流域治理工作
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員會水保處處長 馬志尊
我談點感受,我是1982年畢業以后從事水土保持工作的,太行山、呂梁山的這些縣我都去過,第一次去的感覺是所有東西都是黃的,山是黃的,人也是黃的!有一種觸動,感覺山老區確實需要國家在方方面面進行扶持。我們知道水土保持經常要提一句話,以小流域為單元,這就是在山老區中體現出來的。新世紀以來,中央提出構建和諧社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而如果水土流失問題解決不了,小流域問題解決不了,就有可能影響國家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戰略目標的實現。最后表個態,作為海河流域水土保持工作的主管部門,我們愿意全力支持山老區小流域治理工作。
促老區發展的新思路
中國老區建設促進會名譽會長 王作義中將
山老區小流域治理是山西省為革命老區發展建設做的一件大實事、大好事。在我的記憶中,家鄉山西是很美的,有山有水,環境優美,正如一首歌唱的一樣,“人說山西好風光,站在高處望一望,黃河的水嘩啦啦流過我的身旁……”這些年回到家鄉,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這是事實。交通也方便了,但是水的問題很嚴重,水少了。這些年做老區工作,調查走訪的鄉村、城鎮、鄉鎮也很多,水土流失環境惡化,老區群眾飲水困難,是制約貧困老區發展的突出問題。山西省提出治理山老區小流域,是促進老區發展的新思路,決定用10年時間投資20個億來解決這個問題,這是一項惠民工程,我們非常支持堅決擁護。我相信這不僅可以解決老區水土流失嚴重、農業生產條件薄弱和飲水困難的問題,還能發展紅色旅游,造福老區百姓。
推動革命老區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
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水土保持局副巡視員 王文善
今年在全國水利廳局長會議上,講到水土保持重點工作要啟動革命老區水土保持項目,在全國水土保持工作會議上對此也進行了強調,山西省借這個勢頭率先啟動山老區小流域治理,又一次走在全國前列。100條山老區小流域治理,目標明確、措施得力,我相信這個舉措一定會很快收到成效,這對推動山西全省的水土保持工作,促進革命老區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將起到重要的作用。
建議在下一步工作中,一是要與全國革命老區水土保持規劃主動銜接。二是堅持幾十年來探索的山西省小流域治理的模式和途徑,科學規劃、科學實施。三要注重綜合治理,搞好措施配套,在山老區小流域治理工作中發揮最大的綜合效益。四是要不斷總結經驗,以點帶面,及時推廣。
加快推進老區水土流失治理工作
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司長 劉 震
我國革命老區水土流失治理任務十分艱巨。70%以上的革命老區是水土流失嚴重縣。贛南15個老區縣中,有10個為水土流失嚴重縣,占67%;太行山45個老區縣中有33個為水土流失嚴重縣,占73.3%;陜北老區縣27個,全部為水土流失嚴重縣。水土流失給老區經濟社會發展造成了極大制約。
去年,水利部和中國老區建設促進會聯合開展了革命老區水土保持專題調研,走訪了贛南、大別山和山西太行山革命老區。調研發現,凡是實施水保治理的地方,當地群眾生產生活條件以及生態環境均發生了很大變化,耕地質量提升,抗災能力明顯提高。以往不能發展的特色產業都得到了發展,農民收入因此顯著增加。山西省實施壩灘地整治后,一畝壩地抵得上六畝坡地。大同市陽高縣在“八片”項目實施中,從當地自然條件出發,發展杏樹基地3萬畝,形成了規模,辦起了杏脯加工廠,年加工杏脯150萬公斤,增值1000多萬元。平定縣依靠當地獨特的水土資源,先后培育出了娘子關水磨面、金窩莊大紅袍花椒、甘泉井無公害大棚蔬菜、理家莊干鮮水果等多項特色產業,經濟效益十分明顯。同時,治理后的小流域因“山青、水秀、景美”,紅色旅游和農家樂休閑產業發展的如火如荼。
實踐證明,在促進老區建設發展的有效舉措中,開展水土保持工作,成效特別明顯,是改善山老區生產生活條件的一條有效途徑,老區干部群眾對此十分認可,非常歡迎。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啟動山老區小流域建設,是找準了革命老區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切入點,是在革命老區改善民生、優化生態、和諧社會的基礎性、戰略性工程。
山西省在全國率先提出山老區推進百條小流域綜合治理,這是水土保持支持革命老區發展的一大舉措。我建議:第一,要做好前期工作,進行精心的策劃和精心的規劃,納入當地黨政部門的重要議事日程,真抓實干;第二,堅持綜合治理的技術路線,革命老區水土資源的改善,要尊重科學規律,尊重自然規律,這是最基本的;第三,建議多渠道多元化的解決資金問題,促進革命老區發展是全社會的責任,在機制上和政策上應該放寬,要動員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形成合力。
制訂符合實際的小流域治理規劃
山西省老區建設促進會常務副會長 白玉明少將
怎么樣把山老區小流域治理工程推的更快一點,落實更好一點?我提幾點建議:第一,要在原有的基礎上,研究制定一個符合山西實際的小流域治理規劃,符合實情,拿出一個落實的方案來;第二,做好宣傳,要動員各方面的力量來支持;第三,要有充足的資金保障,小流域治理需要花錢,山老區小流域治理花的錢就更多,要完成好這個任務,建議有關單位列出專項資金解決小流域治理的問題,中央給多少,省里面給多少,市里給多少,這個要非常明確,而且要按時到位;第四,要建立一個強有力的組織,單靠山西省水利廳是不可能推動的。
小流域治理是群眾增收有效舉措
山西省永和縣縣長 梁秀娟
我是來自山西省革命老區的一個貧困山區的小縣永和縣的縣長,今天來參加光明日報社和山西省水利廳共同舉辦的山西省山老區小流域治理專題座談會,我非常激動。召開小流域治理座談會,研究革命老區脫貧致富、共同發展,這是我們山區縣、貧困縣革命老區縣的福音。
永和是一個小地方,只有6萬4千人,全縣只有2鎮5鄉;永和又是一個窮地方,2011年全縣GDP只有5.3億元,財政收入342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僅有1909元;同時,永和又是一個水土流失十分嚴重、自然環境十分惡劣的地方,全縣國土面積1212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積達到1072平方公里,占到總面積的87.8%。近些年來,我們把小流域治理作為老百姓脫貧致富的根本措施來抓。我們有兩個體會:第一,民生水保是山區老區脫貧致富的根本出路,水保工作和民生緊密結合,讓老百姓在水土保持的工作過程中受益、致富,這是小流域治理的根本出發點;第二,小流域綜合治理是群眾增收有效舉措,在小流域治理過程中,我們的基本思路是“建設一個園區、改善一片環境,壯大一項產業、富裕一方百姓”。現在,治理過的一道道荒溝都成為了亮麗的風景線,坡改梯工程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十分明顯。
來源:光明日報 編輯:許銀娟